第202章 食物残渣 (第1/2页)

当荣天赐提起这个话题时,杨奇也是一愣。他回想了一下学习历史的经历,尤其是近现代史,然后对比了一下近代和现代海外华人的状况。他猛然察觉到,不论是清朝还是民国时期,海外华人对中原政权的认可程度都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极高的忠诚度。

例如,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两百年间,在东南亚,特别是南洋一带,许多华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比如兰芳共和国、吴氏三国等等,他们都曾向当时的中原朝廷纳贡,并请求册封。这么做不只是为了获取合法统治地位,同时也显示出从底层华人到统治阶层的华人,都对中原朝廷有着深深的认同,期待得到正式承认。

到了民国时期,更有大批海外华人返回中原,投资支持政府。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八百万华人中有四百万人留下了捐款记录,总额达到十三亿元,另外还有十五亿元的各类汇款和抗战国债认购。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海外华人贡献了当时民国抗日军费的百分之四十三!

海外华人们除了捐钱、捐赠物资以及购买战争物资支持抗战,还有许多人返回中原投身抗战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当时民国空军的飞行员,有四分之三是归国的华人飞行员。在滇缅公路的物资运输线上,南洋华人机工团的三千九百名卡车司机日夜不停,冒着日军的空袭运送物资,数千名南洋华人因此永远留在了反侵略抗战的生命线上。

新中国成立后,终结了中原大地半殖民地的状态,更是在高丽半岛一举摧毁了十七个堂口,震惊全球!海外华人们纷纷想办法回到中原,参与新国家的建设。

然而,随着时间推进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及二十一世纪以后,似乎越来越少听到类似的消息。看到杨奇沉思的表情,荣天赐解释道:“那是因为过去,东南亚这里大都是殖民地,就算像是相对独立的暹罗王国,其实也是多个国家的半殖民地。”

“直到二战前,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所以对于那时候的海外华人们来说,他们只有一个祖国,那就是中原的国家。”

“那个时候,无论是东南海岸的华人,还是马来岛屿上的华人,或是苏门答腊群岛、印尼群岛的华人,乃至世界各地其他地区的华人,都是外来者。他们的祖国是中原,根在中原!”

“也因此,在西方国家及其殖民地里,华人社群无论如何都很难融入当地的上层社会。”

“这就使得他们的归属感仍以中原为主。”

“但现在不一样了。”二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民族独立浪潮,东南亚地区形成了十一个独立国家。“海外华人群体被细化了,有这个国家的华人,也有那个国家的华人。细分之后,海外华人们不再团结一致,不像以前不管是在暹罗曼城还是吕宋,再到爪哇岛,华人都能彼此认同。”

“加上各国对华人文化的压制,比如马来王国限制华人学校教育的政策,让新一代华人对自己的归属感认知不再像前辈那样明确。”

“如果想要融入当地国家的社会,甚至晋升至更高的阶层,就必须舍弃很多东西。”

荣天赐感慨地叹了口气,总结道:“所以他们的祖国,也就不再是仅仅指龙国了。”

讲完这番话,荣天赐把手中的烟抽完,掐灭后扔进了墙上的垃圾桶。对于海洋保护,各国都有着严格的法规。像苹果核这样的自然食物残渣扔入海中并无大碍,可以被鱼类分解。

但对于烟蒂这类人造垃圾,则需严格管理,每艘船只上都配备有垃圾压缩机,用于处理此类人造垃圾,待船只停靠港口后,再申请当地港口管理部门接收并清理。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支付相应的垃圾处理费用。

假如违规向海洋倾倒垃圾被查处,将会面临高额罚款,甚至有些国家会采取禁止通行的处罚措施。

听完荣天赐的一席话,杨奇对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群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时代变迁以及二战后的特殊形势,使海外华人群体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才会有清末、民国时期大量海外华人援助中原、支援抗战、支援新中国建设的情况。而到了现代社会,这类消息便鲜为人知了。

杨奇沉默地抽光了手中最后一支烟,心中对此颇有些无语。这时,荣天赐提醒道:“对了,你刚才不是打算组织一支船队吗?当年李家坡王国独立时,人口不过一百五十多万,其中华人仅有一百三十万。”

“但是李家坡王国实行了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短短几十年间,华人数量激增到四百多万,且华人比例始终保持在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