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邹文怀以积极的态度促成李小龙的愿望。他知道,事情既不可逆转,就应该顺着它。李小龙是个敢说敢做的人,但他还不具备独立制片的能力。于是,邹文怀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协和的合伙人之一。

李小龙需要邹文怀,在香港的所有片商中,唯有邹文杯与他有最多的利害关系,也是最热心、最值得信赖的。

邹文怀也需要李小龙,在港台,还找不到第二个象李小龙这样卖座的明星。李小龙虽不再是嘉禾门下的签约演员,利益仍与嘉禾息息相关。

协和的厂标是两种象征的重合:一是电影,那个圆圈内的螺旋形,是从活动电影的菲林盒里抽象出来的;二是太极,李小龙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太极图。两种图样惊人地巧合,电影是无休无止的动态活动,代表宇宙规律的太极也是处在无穷无尽的运动之中。这个厂标,代表了李小龙的追求。

协和制片公司当时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制片厂和写字楼,一切都依赖嘉禾,实际上是嘉禾的附庸。用80年代大陆人的戏称,协和还只是一家“皮包”公司。

然而,轰动一时的李小龙的第三部影片《猛龙过江》,正是由这家皮包公司出品的。

《猛龙过江》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来自香港的小伙子,因缘去美国闯世界。

李小龙最初把故事梗概讲给邹文怀听,邹文怀末反复斟酌就表示赞同。李小龙是当红明星,他的名气本身已具备足够的票房价值。

李小龙不是个靠名气吃饭的人,他力求第三部影片比前两部都好,而不是靠前两部的光彩荫及第三部影片。李小龙整个身心都投入开镜前的准备工作中,他突然冒出一个奇想,这个奇想就是后来影片的高潮,在古罗马竞技场搏斗的场面。

这个奇想自然会使观众惊奇不已,中国功夫在罗马展示,那古老巨大的圆形竞技场,本身就会令观众叹为观止,奇想翩翩。

省时省钱,是香港制片的一惯做法,也是香港影片多小家子气的主要原因。出国拍外景在众多人眼里是异想天开。可在古罗马竞技场拍戏是这么诱人,李小龙同合作者们,就这场戏的可行性,以及所需变动的情节讨论了两个星期。

最后是邹文怀促成这一奇想的,他说由他跟罗马联系,可以安排设备、外景地及制片等事宜。李小龙决定选定罗马,还去实地勘察了外景。

李小龙拒绝与罗维第三次合作,由他亲自导演这部影片。事实上,罗维也无意与李小龙合作,他们的关系已相当僵。当初,促使李小龙创办协和公司的直接原因就是自编自导自演,现在,他可以自由地在影片中贯彻他的创作意图了。

据嘉禾的一位职员说,当其他人还没来,或都走光了,李小龙独自在摄影棚里徘徊,潜心琢磨,研究新的动作,并会神经质似地用手脚比划。李小龙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要求拍片时所有的人都得全神贯注,竭尽所能,追求尽善尽美。

休息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他的敬业忘我精神,也带动其他的人全身心投入,而又疲惫之极。这时的李小龙,已全然忘记了他曾大力提倡的一张一弛的好莱坞式的拍片方式,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这种辛勤劳动的代价,只有在电影获得巨大成功时才得到补偿。

据参与罗马拍片的一职员回忆,最紧张的要数在罗马拍外景,为了省钱,必须在短时期内拍完所有的外景镜头。他们在交通最繁忙时,或天气十分恶劣的日子,都没有停机。他自己一丝不苟,也要求别人一丝不苟,动辄板起面孔,或大声叱喝。有人背后骂他是暴君,也有人发誓再也不跟李小龙合作。当电影创下卖座500万元港币的纪录时,许多人又原谅了他。

修正过的影片,把故事背景由美国移至意大利,片名为《猛龙过江》,是香港第一部到欧洲拍摄外景的影片。

影片的主人公叫唐龙,含义是中国的龙。唐龙有李小龙的影子,取了他赴美谋生发展的某些经历。李小龙是这样阐述唐龙的:

“这真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乡下小子,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连那儿的话都不会说,却莫名其妙地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他打败了对手,从而简单又诚实地显示了自己。”

影片具有意大利式的喜剧风格。唐龙生长在被西洋人视为“乡下地方”的香港,而唐龙又生活在被香港人视为“乡下地方”的新界。唐龙整天埋头练功,极少去市区,连香港繁华地段是怎样的都不知道。唐龙的亲戚在罗马开中国餐馆,为了免遭黑社会势力的欺诈,约唐龙去了罗马。

出现在银幕上的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