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而4座双联装炮塔的布置虽然比3×3要少了一门炮,还多出了一个需要保护的炮塔,但是却更容易将火力分散到多个目标上,这对于以寡击众的袭击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则是俾斯麦的防护,很多人在喷俾斯麦的全面防护概念和穹甲过时,但事实上,看待这个问题要从俾斯麦的定位出发。

全面防护的特点就如它的名字,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都有防御,而穹甲则是除了战舰外装甲之外,战舰内部的关键部位还有一个穹顶样的装甲罩保护,这是一战时期比较典型的防护模式,它的优点是防护全面,配合上德国人的精巧设计,极难被击沉。

在一定的吨位下,全面的装甲分配必然拉低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这就使得战舰的炮塔、舰桥等部位难以应对敌人主力舰的威胁,很容易被打掉指挥仪、主炮等等从而严重影响战舰战斗力。

可以说,在一场顶级对决之中,全面防护的俾斯麦级可能在开场一个小时内被打掉全部炮塔完全失去攻击能力,但更可能直到对方打光了所有炮弹依然可以大摇大摆的开走脱离战场。

于是到了二战,广泛流行的是美国人的重点防护模式,他们认为,战列舰是一种消耗品,只要能够在沉没之前打出足够的炮弹就好,而战舰并不是所有部位被击中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就像是人被击中四肢和击中头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一样。重点防护大幅削弱“四肢”的防护能力,来加强“头部”的防护能力,让关键部位得到最好的保护,非关键部位则即使遭到命中也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从而让战舰在沉没之前一直保持战斗力。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重点部位确是是坚不可摧了,可那些非关键部位呢?大幅削减装甲之下,即使不是战力舰,只要是装备了口径稍微大一些的战舰都可以对这些部位肆意摧残。

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同级别战列舰对喷之中,显然重点防护更占优势,可以全程保持战斗力,而全面防护则很容易被打掉关键部位后只能挨打不能还手,舰队决战用战列舰还是重点防护要更好用一些。

可俾斯麦级的主要任务是袭击舰,生来就是用来欺凌弱小的,对于这些“轻量级”对手来说,全面防护的战舰无论任何部位都难以撼动,却可以对重点防护战舰的非关键部位造成伤害,显然,俾斯麦级的穹甲加全面防护要比衣阿华和大和的重点防护更加适用于袭击舰角色。

而且,作为日后中国人心中的精神支柱,这艘战列舰可以被打残,但绝对不能被打沉。而俾斯麦级尽管在同级别战斗中容易被打残,但在抗沉性方面的小强属性是出了名的。

二战前期德国海军的处境赋予了俾斯麦级这些独有的特点,采用的技术和其他新锐战舰想比看起来的确过时而且老土,但是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确实最合适的选择。

而对于同样需要面对一个拥有强势海军的岛国敌人,处境和二战前德国极其相似的罗杰来说,这同样是最适合他的选择。

第五十幕最合适的俾斯麦

第五十幕最合适的俾斯麦,到网址

第五十一幕 互补合作

对于数据比俾斯麦更为强大的衣阿华级,罗杰并非没有考虑过,不过出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强大的选择。

衣阿华级虽然强大,但是一个令无数设计师蛋碎的“33米铁则”——为了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战舰宽度绝对禁止超过33米,却严重困扰着它的设计,可以说,美国人在设计衣阿华级的时候任何指标都可以变更,就是这个33米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整个衣阿华级在设计上根本就是在围着这个33米做文章。也正是这个33米,让衣阿华做出了无数无奈的妥协,严重影响着它的性能。

但是对于罗杰来说,33米啥的根本无所谓,他又不去巴拿马旅游,管你33米做什么?

如果罗杰要拿衣阿华来用,那么就必然要重新设计,突破33米铁则,可人家衣阿华完全是围着这个33米设计的,把这个最基础的东西给改了,罗杰搜刮的图纸还有什么用啊!?没了来自现代的支持,在二十年代建造衣阿华根本就是痴人说梦罢了。再说,没了33米的衣阿华那还是衣阿华么?

………………………………

在大致看完了罗杰提供的图纸之后,雷德尔很是激动,不过他也明白,数据看起来再好也总归是一堆数据罢了,只有真正的钢铁战舰才是帝国的屏障,雷德尔虽然对资料之中那威武的战舰心驰神往,但是他却更加清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