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 (第1/4页)

当然,这只是孩子的其中一部分,否则一个城市全都是哑巴孩子同样会引起琼军的疑虑。

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埋伏在直方城中的部队会等到朱青岳他们的主力部队南下继续和日军作战的时候突然杀出切断琼军的后路,然后配合着其他部队给琼军来一个瓮中捉鳖。

为了能够达成这个目的,日军上上下下可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先前大量使用的新兵部队就是为了让琼军轻敌,诱敌深入。光是这些诱敌部队的损失便已经超过了8万人,不可谓不惨重。

眼下这个九州岛最后的日控区,口袋型的死地之中所布置的部队才是日军真正能够打仗的精锐部队,其中老兵的比例相当之高,可以说是眼下日本本土除了东京防卫圈以外能够拿得出手的最后部队了。

而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对抗琼军的装甲部队,日军大本营还特意调集了大量的反坦克地雷。最新型号的坦克,临时改装的大口径反坦克火炮等等一系列专门武器,他们所驾驶的这一辆百吨重战车原型车大伊号便是其中之一。

在见识到了琼军装甲兵的强大威力之后。鉴于目前的日本陆军之中完全没有能够和琼军坦克对抗的型号,陆军便开始了一系列的紧急研制计划,其中就包括了这种百吨重战车计划。这种重战车从设计之初所针对的目标便是琼军的坦克,不得不说这是日本坦克设计史上的一个理念性的突破,将坦克的主要作战任务从突破对方阵地变成了歼灭对方坦克。

因为日本陆军中原本就有类似型号的验证性设计工作作为基础,所以百吨重战车的设计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短时间内就拿出了一辆样车。

这种百吨重战车的车体和炮塔的前装甲厚度高达105毫米,和德国的虎式一个档次,即便是侧面也有70到85毫米厚。

虽然日本坦克所使用的装甲钢的质量不好,可再怎么说也是100多毫米厚的钢制装甲板,一般的火炮还真拿它没什么办法,即便是侧装甲也比现在多数坦克的主装甲更厚了。

只不过。以100多吨的车重才能够达到德国人虎式坦克的防御水平。追根究底还是日本人的多炮塔思想在作怪,两个在对付琼军主力坦克时毫无用处的37毫米炮副炮塔占去了大量的重量,让整车的重量飙升。

大伊号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毫米高射炮改装而成的坦克炮,此外两个副炮塔上面还各自安装有一门37毫米副炮。对于这种游离于主炮之外的大口径副炮日本人在二战时期一直都是异常坚持的,可以说日本陆军的坦克设计师们一直是多炮塔神教的坚定信奉者。如果不是他们设计生产的那些小豆坦克实在安不下过多的炮塔,恐怕他们恨不得就连自行车都来俩炮塔玩玩。

多炮塔坦克自然不用说了,怎么炮塔多怎么来,日本设计师们甚至就连日本最终极的五式中型坦克也是一样的不放过,明明是单炮坦克,明明是设计用来对付敌方坦克的反坦克战车。可是五式中型坦克却仍然在车体前部保留了一门小口径副炮,据说是为了在突破敌方阵地的时候用可以节省主炮的炮弹。

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倒是和法国人很像,他们一直认为坦克在大口径主炮之外安装小口径机关炮可以让坦克在攻击一些不需要使用主炮那么大威力火炮的目标时节省弹药,这一点一直到了现役的勒克莱尔坦克上才撤销。

由此可以推测,日本人钟爱多炮塔的缘故很有可能还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小家子气思想在作怪,干什么事情都想要节省,能用机枪解决的问题不用炮,能用37毫米炮解决的问题不用105毫米炮,能用105毫米炮解决的问题……嗯……还是用105毫米炮解决吧。

作为一辆重达百余吨的怪物,自然不能对它的机动能力报太大的希望,大伊号的设计时速也不过25公里每小时罢了,实际能不能做到当然另当别论。不过,对于这种怪物来说其实也用不着它挪动身躯,只要安安稳稳的停在那里当座移动堡垒使用就好了。

从设计上看大伊号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武器,对于这种坦克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纸面性能日本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只是很可惜的是试验期间日本军方发现这种重战车开出去之后所过之处道路破坏,桥梁倒塌。

即使野外测试也因为车辆履带宽度不够,接地压力过大而多次发生淤陷,转向同样也不灵活。战场运动作战能力不足,加之新式战车的机械故障层出不穷,而如此庞大体积的怪物一旦趴窝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将其拖走修理的,如果不能就地解决便只能炸掉。

最终,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