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蟠蚯康囊还嵴椒ā�

进入8月以来,台湾海峡战云密布,双方机舰相互对峙追逐缠斗,几乎无日无之。累积分析,接战区域,十之八九,都在马祖一带,最多时,马祖岛上尖厉的空袭警报一日响起十数次,金门方面却相对静寂。

参谋本部情报次长向蒋“总统”报告研判结论,认为:虽不能排除共军在金门冒险的可能性,但共军近期最有可能攻击的是马祖。

蒋介石沉默良久,终被说服,决下令台湾战略预备队,海军陆战队一个师即刻启程,增援马祖,防患未然。

马祖“吃紧”,金门放松。厦门云顶岩对“国军”的调遣颇感满意。

上午9时,厦门云顶岩收到北京发电:

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列岛!),把它封锁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撤兵或虽然困难很大还要挣扎,那时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况而定。

对大、小金门岛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的炮击,于23日开始,着重打击指挥机关、炮兵阵地、雷达站和停泊在料罗湾码头的敌海军舰艇。先打三天,看看国际反应和台湾当局动态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前指立即召开作战会议。

作战方案是现成的,稍事修改,填写实施时间,呈报北京:

……准备于23日下午17时30分开始炮击,首次以海岸炮6个连,集中打击金门料罗湾敌海军码头附近停泊的舰艇。同时以陆军地面炮兵33个营,集中打击敌大金门防卫部和大、小金门各1个师部,敌炮兵雷达阵地,较集中的营房仓库等目标。第一次打击,力求打烂敌人的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摧毁和压制敌人的炮兵、雷达阵地,杀伤其有生力量,第一次炮击准备使用炮弹3万发,多打国产的和旧式火炮,如果敌炮击坚决压制,而后看情况配合海上、空中封锁,不规律地进行炮击,加重敌人的损失。已准备了炮弹三个基数(一个基数为每门炮200发炮弹),并另外准备了5个基数,以备长期炮战使用。翌日拂晓前完成一切准备。

副司令张翼翔要通了给总参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的电话,本意是想代表前线再摸一下最高决策人的底数。

张:请向主席、彭总、叶政委转达,各位首长放心,我保证今晚部队全部进入阵地,做好一切射击准备……炮击过后,除了使用鱼雷艇出击封锁料罗湾,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必要时,可使用轰炸机第八师轰炸金门,炸高雄、基隆也没有问题,还可以考虑对料罗湾布设水雷进行封锁……

王:够了,够了,这次只是炮击金门,既不布雷,也不轰炸,提这个方案还为时过早。我提醒你,没有毛主席、彭老总命令,绝对不能乱干!

前线过热的头脑们被一盆冷水猛击而醒,又一次明白了,此次作战,留给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余地其实很小很小,应该把气力下在多研究怎样使每一发炮弹都落在预定的目标上,至于其他,那是始终由北戴河的大脑去思考的事情……

十五、确保突然性

英国人哈特在他的《战略论》中讲了一句令军事家们信奉推崇的名言:“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

很难想象,丧失了“突然性”的8月23日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有一点则可以肯定,炮击金门没有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失却了隽永光彩的魅力,降低了惩罚打击的力度。

一生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从未读过什么哈特或克劳塞维茨的毛泽东,有一次向彭德怀提问:我们那许多大炮,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搬过来运过去,他能不晓得?彭德怀答:前线的官兵有办法,可以让他不晓得。

确保突然性——8月23日第一次炮击金门成败的关键。大战略家毛泽东苦苦思索、并要求他的将军们必须实现的课题。

读过六年正牌师范、喝过ABC洋墨水、从1937年著名的山东黑铁山起义开始戎马生涯的石一宸,是那种将“骁”与“智”合二而一、集于一身的军人典型。

从最基层带兵官干起、在第一线冲杀陷阵一级级升迁上去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大秀才”的文化根基又使他养成了勤于动脑善于总结打一仗就得提高一大步有所收益的习惯。长期在高级作战指挥机关给首长们担任参谋、幕僚长,更使他眼光犀利视角高阔,才智得以淋漓发挥。很遗憾,当他终于升至大军区副司令职、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区次高长官时,中国的土地上早已没有了枪声,就像超级球星失去了绿茵场一样,最出色的军人大概也很难在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