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 (第1/4页)

骨质殖装本来就很轻是一方面,在战甲胸腔里,隐藏着一个反重力装置,这才是主因呢。

所以,即便有了反重力装置,重量也要在一吨左右的战甲,就成了现在这幅纤细苗条的模样。

重量轻了,战甲各部分承重能力就不需要像以前那般实成了……

镰骷还未扑到眼前,杨帆的战甲已经完成了具现,两米长的机械腿往地面只是一踏,战甲整条长达四米的躯体,便一瞬间不见了……

待到再现身时,已出现在某只迎面扑来的镰骷前方,半平方米见方的战甲足部,铁锤一样轰在镰骷腹部……

“扑!”一声闷响,夹着几许撕裂之音,镰骷小腹被迎面踢中,上身与腿部前屈,中段屁股则死命的向后撅起来,一直撅,一直撅……直到腹部与屁股干脆和身体脱离开来,整个身体分作三段,破布袋一样跌入激泫流。

借着反震之力,杨帆的身体再一次消失……

第11章 流星雨

除了材料性能以及某些外观上的改变,事实上,杨帆此刻体外所套着的殖装战甲,内部构造、电路系统以及驱动系统,跟上个时代那款流行机甲丝毫无差。

控制殖装进行运动其实有两种基本操作方式,一种就好像骨钻那样,具现的骨质是一直运动着的,靠骨质晶格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有序的置换与运动,来完成外观上的形变。

还有一种,则是比较通用的,也就是默认形态,骨质外观固定下来以后,通过你自己的手动操作,利用殖装工具从事你想要做的事。

第一种方式灵活多变,甚至称得上随心所欲,不过,那需要消耗大量的运算资源,是只属于杨帆一个人的战斗方式,就连镰骷都无做到。

而杨帆自己呢,除了骨钻之外,也没找到这种情况下更适宜的战斗方式,所以,基本上,所谓的空间电磁炮,所谓的转轮电磁枪,也包括此时此刻的殖装战甲,都是采用的第二种模式。

以杨帆的异能效率,这些战法如果用第一种方式驱动的话,他也根本支撑不住。

既然是第二种模式,有一点大家就应该能意识到,不管是电磁炮、枪还是战甲,是由殖装具现而成的拥有固定形态的工具,而杨帆则是操控者,是使用者。

电磁枪炮的时候,他的操作只是扣一下扳机的事,枪炮内部电路会完成其他所有勾当,所以事情变得很容易,两种上个世代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超越时代的出现在这个时候。

可是到了殖装战甲,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战甲的操作要比电磁枪炮复杂的多,多的多的多!

所以即便以杨帆理智形态的智商,也不得不借助上个世代人类的经验,保留了战甲的基本外形构造,并借用了……吕秋来驱动数据库里的程式。

理智形态也并非万能的,可以从无到有摧枯拉朽的完成一个崭新的学科。

电磁枪炮的难关,只在于材料,所有拥有了殖装骨质能力的杨帆,可以一瞬间就设计完成,而殖装战甲,涉及控制学、工程学、系统学、材料学……诸多门类,可就不是杨帆凭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了,必须借助上个世代人类的智慧。

嗯,废话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主角还没有强悍到逆天的程度,还是需要继续进步的。

重达几十公斤的殖装战甲,一脚将某只镰骷踹成三段,借那反作用之力,一转身再度消失,再出现时,依旧还是一脚,依旧还是三截,轻描淡写,举轻若重……

一只、两只、三只……那庞大粗重的战甲,简直就像一道风一样,飘忽不定,无从捉摸,将漫天漫地的镰骷一只只踹飞进激泫流,就好像打棒球那么容易。

特战队的人再度张大嘴巴,瞪大眼睛,瞠目结舌关注起了杨帆的表演,他们没有办法不关注,因为……杨帆此刻的运动能力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视觉感知范围。

他们就只能看到杨帆踢中镰骷刹那,空中滞留的残影,还有随着那战甲奔腾,带动的呼啸风响,至于杨帆每下现身究竟是怎样从这个点移动到的那个点,他们根本就看不清楚,好像杨帆是在瞬移一样。

可若是瞬移的话,半空哪里来的那一声声破空风响?

可若不是瞬移,杨帆的速度究竟有多快?

普通人的视觉暂留很长,一秒钟二十五帧就能满足他们,可留在这处的都是异能者啊,而且是高达师级的异能者。

于他们来说,上千帧的高速录影骗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可以轻轻松松追踪到子弹运行在空中的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