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せ蛘吡锎锶チ恕3�烁盖淄砩弦��鹑酥狄故馗�猓�患�9口晚上都住在中国使馆的门房里抵御寒风。他们在2003年4月美军刚刚占领巴格达后就搬进来了。那个叫伊娜斯的姑娘说,和惨遭洗掠的中国使馆一样,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丈夫一家过去租住别人的住房,后来战争打响,房东就把房子卖了跑到了国外,他们无处可去,就搬进了已经人去楼空的中国大使馆。 已经为新华社工作多年的夏南告诉我,伊拉克战后房租上涨,加上萨达姆倒台后前警察机构和军队被全部解散,失业率超过了50%,成千上万名像哈穆森一家一样住不起房子的人于是就在战争造成的权力真空和混乱中,占领了从伊拉克前部委大楼到前伊拉克军队营房等所有暂时没有人管理的房子,清理这些住户已经成为新政府最为头疼的难题之一。 他说,就在上周我抵达之前,巴格达市区还有约50个伊拉克家庭抗议环境部将他们驱逐出临时占领的原国家机构大楼。战争虽然使一部分成为新政府和各国际机构雇员的人收入增加,但是也使很多人失业,令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很多伊拉克人雪上加霜。 伊娜斯介绍说,他们一对夫妇住在一个狭小的储物间里,其他人住在门房的另外一个小屋,门房的过道就成了一家人的厨房。我看到在储物间里堆满了破旧的棉被和毯子,他们就靠这些东西铺在地上过夜。厨房里有一口小锅和一堆油乎乎的厨具,另外一个小屋里摆着一个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破沙发,点了一盏碗口大小的煤油炉取暖,屋里烟气熏人。&nbsp&nbsp&nbsp&nbsp

中国使馆,伊拉克穷人的家(2)

令我吃惊的是,那家临时居民的儿媳妇伊娜斯竟然就是在中国使馆成的亲,而且现在已经身怀六甲,如果到夏天还没有其他合适的住处,她就打算把孩子也生在中国使馆。战争让很多奇怪的事情见怪不怪,在一个外国使馆结婚并打算把孩子也生在那里,如果不是战争,即使最富于想像力的人也不会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夏南详细询问了情况后告诉我说,2003年7月,因为家里太穷,伊娜斯的父亲为了减少吃饭的人口,就威胁女儿说,如果不马上结婚,就把22岁的她嫁给一个她并不认识的人。于是伊娜斯就和现在的丈夫、23岁的史哈夫匆匆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是2003年7月15日在中国使馆内的空地上举行的。婚礼进行时,负责保卫这里的警察鸣枪表示祝贺。 我们决定继续采访这户家庭。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史哈夫的母亲。这位7个孩子的母亲说,在中国使馆临时住处举行婚礼也是史哈夫父亲的愿望。因为他的父亲当时已经老病缠身,很担心他可能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婚礼了,于是就在中国使馆的废墟上操办了简单的婚礼。史哈夫的母亲说,他们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中国外交官一回来,只要中国人要求他们搬走,他们会立即腾出房子,不会让中国朋友为难。 此后很久,我依然能够记起伊娜斯在采访中说过的一些话并反复品味,觉得她的经历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战争反面教材。她说:“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在外国使馆成亲的女孩。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中国使馆的房子给了我们暂时的庇护,中国人允许我们暂时在这里安身,我很感激中国人,感觉好像欠了中国人一笔债。” 她多次说:我一直梦想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婚礼,但是战争夺走了我的梦。我是在被临时废弃的中国使馆结的婚,尽管婚礼很简单,但是也很特别,所以我还是很高兴。 她母亲的话也令我难忘,她说:“我们只是因为没有地方可去才住进来的,中国人一回来我们马上就搬走,也许我们再去找一个暂时还空着的地方,过一天算一天。” 和我一起去采访的夏南对伊娜斯的故事也很感慨。他后来把这一经历精辟地总结为“三次惊讶”: 我和聂晓阳一起去探访中国使馆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那里竟然住着一户人家。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又惊讶地知道那个姑娘竟然是在使馆临时之家里成的亲。后来我们第三次惊讶地发现,那个姑娘已经怀孕了。如果局势在即将来临的夏天还不能改善的话,也许我们还会第四次惊讶地发现:一个伊拉克孩子在中国使馆诞生了。 洗劫使馆的强盗甚至揭走了墙上的瓷砖 中国使馆被毁坏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使馆紧锁的大门内侧本来是一片面积不小的空地,现在成了一个垃圾场,堆着包括这家人生活垃圾在内的足够装一卡车的各种垃圾。主楼所有的空调,甚至连所有的门窗都不见了。仔细观察,我发现劫匪甚至连墙上的瓷砖都揭了下来。这种洗掠真的闻所未闻。如果不是连续13年的制裁,如果不是物资匮乏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