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 (第1/4页)

说法并不公平。有一些做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帕克默希德区雇用穿制服的服务员修整草坪;德雷克塞尔清溪的一千二百二十三座花园公寓每年圣诞节举行的装饰比赛,各个庭园之间的竞赛花样翻新,使得费城每年有十万人驾车前去参观。新开发区的生活,在许多方面,比这里的居民在三十年代幼时经历的生活要好一些,而这并不只是由于现在大家都富裕了。现代企业使各种升迁的道路畅通,任何中层行政管理人员都有可能逐渐迁入韦斯切斯特、布尔谷或布卢姆菲尔德山区去。同样,这些新的郊区,除了黑人之外(他们出头的日子还没有到来),对任何人,不论出身经历如何,都是自由的,不分等级的,殷勤接待的。新住户会发现邻居都热心帮助他们安置,照看他们的小孩,在他们定居下来以前为他们备饭。甚至连威廉·怀特也承认,这些年轻的郊区居民“在态度友好和作风正派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满足了美国人响往已久的愿望。他们的集体观念在美国也有其历史渊源;当年的拓荒者就是慷慨好客的。这些新人之平易随便,不拘礼仪,近于过分的程度。运动衫和长及小腿的牛仔裤取代了硬领衫和长统丝袜。母亲一代做梦也不会想到不打扮就进城;而这女儿一代却带着满头卷发夹子就上街了。如果有人认为她们的头巾很象东欧农妇戴的三角包头巾,她们也不在乎。她关心的是邻居姑娘们的态度如何。她们都是这样的嘛,如果自己另搞一套,这些人会有意见的。

新区的儿童互相交换玩具和衣服,好象这些东西是集休财产似的,实际上也差不多真成了集体所有。小博比穿小了的童装,对门的小比利可以接下去穿。做母亲的在很久以后看到陌生的孩子穿着她很熟悉的衣服,并不是什么希罕事,自从送给别人以后,这衣服已经转手几次了。自行车和踏板车也换着用。大门不上锁;邻居不敲门就随便进去。室内的门也逐渐取消了。三十年代的那些笨重的沙发,厚实的地毯和屋内的隔墙不见了。母亲一代每天打扫而只有摆酒席时才使用的餐厅,已经代之以兼作起居室、饭斤和厨房的单一房间。这些郊区居民,即位在接待客人时,也很少有理由为失去那种餐厅盛到懊丧,因为入席围坐的晚餐已改为整锅端菜、任客自取的方式。有时是别扭些,但似乎谁也不介意。这种作法使女主人也能同大家共享游讌之乐。

男主人一般事先把酒对好,百分之七十五的住户都喝马丁尼鸡尾酒。儿童室里如果造起反来,他便赶快跑去加以镇压。郊区住的父亲们对孩子更关心了;家庭成了相互作伴共同消遣的场所。到1954年,美国做丈夫的大约有三分之二都帮着料理家务,在新区,比例还要高些。此外,使他们的父母不免感到惊讶的是,这里作父亲的年轻人还帮着洗碗、做饭和为婴儿换尿布呢。拉塞尔·莱因斯发牢骚说,年轻的妻子已开始把丈夫当作半佣工,或是当作什么最新式的工兵使用了;但对这些新式男人来说,下班回家时上超级市场去额外买点菜食,或者到自动洗衣店去洗脏衣服,或者推着婴儿车上街溜湾,却并不感到有失丈夫气概。他们相信这样做对自己好,对家庭也好。斯波克【本杰明·斯波克,1903年生,是美国小儿科医生,教育学家、著有关于抚养孩子的书籍多种。——译者】是新作父亲的人用以为手表对时的大座钟:既然斯波克赞成,这样做也就是对的。

在家人共进共出中居于先导地位的郊区母亲们,看来都很年轻,往往也确实很年轻。五十年代里,美国妇女结婚的年龄从二十二岁下降到二十岁乃至十几岁。中学时代结婚成了一种无可非议的现象。许多初中的儿童就有了固定的朋友。这时候,甚至更早,女孩子就已经开始考虑结婚的事;《纽约时报》在一则出售某种女童装的广告中说,“她也能对男人产生极大的诱惑。”

要在诱惑男人方面取得成功,自己就必须十分媚人——用怀利的话说,必须“够条件”,最理想的是“十分够条件”。为了达到这种幸福的境界,各种年龄的女人都毫不吝惜购买服装、化妆品,以及制造商声称能诱人强奸的奇妙香水。自从1939年以来,一般女人的身材都缩小了三,四号。她现在不量体购衣服,而是选中喜爱的衣服,然后节食减重,去适应这件衣服。“梅特里科尔”【一种节食减重的处方。——译者】一出笼就获得了如痴如狂的广大市场。同样受欢迎的还有“克莱罗”的一条新广告:“既然我只有一度人生,何不作一个金发美人?”,有些社会科学家和年纪较大,热心女权的人士,担心妇女的这种作法未免过早地抛弃自己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