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部分 (第1/4页)

第七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一场战事结束后,北洋军固然损失了两万余人,但是国民军的损失比北洋军不少,甚至更大。

可以说,从双方的兵力损失情况来看,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可谓是最好的写照。

经此一役后,双方对敌人的看法并没有减轻,反而是更加的看重,都把对方当成了和自己实力相差无几的敌手。

如此情况下,不管是国民军还是北洋军,都没什么信心以同等兵力去击败敌人,更加不要说去进攻敌人重兵驻防,而且还有固定工事堡垒的地区了,,而偏偏苏南战事后的双方进行军事对持,不但国民军修筑了大量的工事,人家北洋也没闲着,同样在江北修筑了大量的工事。

所以说,在苏南采取正面突破渡江作战,都被双方的高层将领所抛弃,乃至第一次国民军参谋部提出的作战计划中,也只是以扬州为主攻方向,同时还加入了从皖南芜湖地区渡江伴攻的做法。

既然正面无法突破,那么就采取迂回进攻了,而迂回到那里呢,那自然是安徽了。

于是乎,占据安徽的黄兴和柏文蔚就被国民军和北洋军两家同时给盯上了,陈敬云一找到机会就利用暗杀事件,把涨水泼到了革命党人身上,然后毫不犹豫的发动了皖赣战役,袁世凯也不甘落后,紧随陈敬云后头就是出兵安徽北部和中部地区。

革命党人的江西和安徽在不到一个月内就被国民军和北洋军所瓜分,不但如此,连孙文、宋教仁、黄兴等人还被以叛国罪所通缉,现在只能躲在日‘本。

国民军占据了江西和安徽后,众多的高层将领们就迫不及待的把目光投向了北洋,准备和北洋来一个生死大决战。而后参谋部袁方、陈仪等人和沈纲联合提出的渡江作战计划当中,虽然最后的战略目标还是放在了江北地区,但是前期和中期的一系列战事都是围绕着安徽合肥、滁州等地展开,为此国民军已经准备抽调高达六个师加一个旅的主力部队渡江进入安徽作战,同时还准备了数量众多的预备队,而前期和中期苏南地区的部队不过是作为防守和牵制兵力而已。

巧的很,袁世凯和冯国璋以及段祺瑞这三个北洋大佬也是抱着差不多的想法,虽然最终的战略目标还是南京,镇江等江南地区。但是前期和中期的突破方向却是选择了皖南地区,预备在皖南地区投入重兵,拿下安徽和芜湖后转道向东,继而拿下南京和镇江,甚至还可以直接继续南下拿下杭州,彻底切断苏南地区大量国民军的退路。为此,北洋军不但准备投入扩兵后的曹锟第三师以及收编而来的安徽陆军三个师,还准备投入驻扎在滁州的唐天喜第十师,驻扎在河南以及安徽北部的第九师。最后还准备派遣驻扎山东的徐树铮的第十一师(PS1)继续南下,增援安徽,战局紧张到了必要之时,袁世凯还可以继续抽调江北地区冯国璋手下一个混成旅的部队。

而为了填补这些部队被抽调后的空白,袁世凯已经秘密调遣东北地区的第二十师和二十三师入关,至于东北地区的镇守,则是交给了东北地区的地方部队和新成立的中央陆军第三混成旅、第四混成旅。

袁世凯得到大批善后大借款后,除了补充恢复现有的中央陆军外,还仿效第二混成旅的模式,从现有主力部队中抽调部分部队,然后组建中央陆军混成旅。至于整编的各省陆军师旅,袁世凯从来就没指望过他们能打仗,更多的是出于军权和控制地方部队的想法。而扩编的中央军才是北洋军的嫡系力量。由于时局紧张,也没什么时间让袁世凯和之前编练第十师和第十一师那样慢慢来,有足够的时间全新的组建两支新整编师。时间紧张,暂时又不缺钱的情况下,袁世凯就仿效了第二混成旅的模式,直接从各主力师当中抽调部分的部队,组建若干混成旅、分别从第十六师抽调部分部队,加上直隶的部分地方部队组建的中央陆军第一混成旅驻扎京畿。从第二十师中抽调的骨干加上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地方部队组建的中央陆军第三混成旅、从第二十三师抽调的骨干部队加上东北地区部分地方部队组建的中央陆军第四混成旅,驻扎东北地区。从山东一部分部队,加上第十一师的一个团组建的第五混成旅驻扎山东。然后抽调了第二师的一个团,补充了其他一些地方部队后,编练成第六混成旅,驻扎山西。

至于在苏南和安徽的几个主力师由于身处前线,袁世凯没敢轻易动,所以也就没从这些部队里抽调骨干用来扩编混成旅。不过这几个没有抽调骨干去组建中央混成旅,但是他们自身却是不同程度的进行了私底下的扩编,比如曹锟的第三师历尽大半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