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部分 (第1/4页)

由于海军交战距离的不断拉开,海军大型舰炮的炮弹落点角度越来越大,这也就是说命中敌舰水平装甲的几率要超过了命中敌舰侧舷装甲的几率。因此海军方面是提出了通过发射更大重量的炮弹,来换取更大的命中弹落角的同时,让炮弹在命中敌舰的那一刻获取更大的末端存能。

这种射击模式就是‘低速重弹’

低速重弹对于中小口径的舰炮来说也许没什么用处,因为小口径的舰炮要求的是更高的射速,对穿甲没有太大的要求。实战中,155毫米口径以下的舰炮绝大部分都是发射高爆弹,很少有能够使用穿甲弹的机会,因为155口径以下的穿甲弹打厚装甲的主力舰一点作用都没有,而打敌人的薄装甲的辅助舰很有可能就直接穿过去了,所以中小口径的舰炮都是采用高爆弹居多,实行的扫甲板战术,追求的单位时间内的投射量,对于穿甲能力没有太大的要求。

而对于大口径舰炮来说,穿甲能力就非常重要了,毕竟它们要对上的是敌人的战列舰,那些可都是三四百毫米的厚装甲,所以这穿甲能力是越强越好。而海军内部对新式炮弹的研发力度不比对新式舰炮的研发力度少多少。

目前海军十六寸舰炮使用的穿甲弹是1925年式穿甲弹,乃是中国从美国引进的十六寸炮弹的改进版本,性能提升的非常有限,而新研发的新型炮弹则是1933年式穿甲弹,这种炮弹重量要远远大于旧型号的炮弹,1933年式穿甲弹有两种,一种是供炎帝号、黄帝号上十六寸五十倍口径主炮使用的A型弹,重达一千两百公斤,比1925年式穿甲弹A型弹的九百五十公斤多了整整两百五十公斤,重量的提升带来的就是更大的穿甲能力,在试验过程中,在两万码的距离上,对侧舷装甲穿甲能力达到了四百八十毫米,和以前对比足足提高了百分20%。而更远距离上的三万码上,提升的则是更多,对侧舷装甲的穿甲能力达到了三百六十毫米,提升了百分三十,相对于侧舷装甲的提升,水平装甲的穿透能力则是提升的更多——

拉几张红票,月票啊!有的兄弟就顺手来几张!

第七百二十五章 进攻性海军 海军内部的战列

海军内部的战列舰派对1933年式穿甲弹可是寄予厚望,认为这款炮弹顺利服役后,对四艘战列舰的战斗力提升将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极端一些的看法甚至认为新式穿甲弹的效果甚至超过了新造一艘战列舰。

根据1933年式穿甲弹缩小口径研发的还有十二寸口径以及八寸的炮弹,那些八寸炮弹自然是用在那些重巡上面,而十二寸的炮弹则是专门为少昊号而研发的,少昊号的主炮目前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测试阶段,不久就能够安装到少昊号上面。

少昊号上的九门十二寸主炮并不是中国自己独自研发的,而是和法国合作研发,而这种合作研发的阶段主要是集中在基础技术方面的合作,然后解决了基础技术后,法国自己造十三寸的主炮,中国则是造十二寸的主炮,尽管口径不同,但是这两款火炮的基本结构以及采用的技术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海军第七期发展计划里所设计的内容是凌乱而复杂的,整体规模虽然没有和海军的前面几次发展计划那么庞大,没有造航空母舰,也没有造三四万吨的战列舰,但是所花费的资金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次发展计划,造的船也是种类繁多,这一番计划下来明面上中国海军并没有增加多少主力舰,但实际上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却是能够提升一倍还多,在完成海军第七期发展计划之中,中国海军顶多只能算是区域防御性海军,但是等海军第七期发展计划完成后,则是可以名正言顺的称之为远洋性进攻海军了。

这里面的转变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来区分的,海军第七期发展计划以前,中国海军连一艘高速补给舰都没有,只有几艘普通货轮改装的补给舰,出海作战只能依靠军舰自身携带的弹药补给。而海军第七期发展计划里的造舰计划包含了多艘的补给舰,包括油料补给舰,弹药补给舰等,而这些补给舰清一色是是高速补给舰,是可以伴随舰队进行远洋高速机动的。而有了这些补给舰后,中国海军才能事实上的前出太平洋作战,要不然的话就只能曲线在东海、南海以及西太平洋的边缘区域。

百年海军的建设就是需要这样一步一步来的,得有数十年的时间培养合格的海军军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来积攒主力舰队,而到了这个地步后还只是防御性的区域海军,下一步还得有全球范围内的众多海军基地,而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海军是没有什么办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获得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