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部分 (第1/4页)

米的超长身管坦克炮,别说是在三十年代后期的现在,估计到五十年代也是够用了,但之所以说是概念产品,也就是说短时间无法批量生产大规模服役的东西,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对于海军的主力舰而言,自然是越先进越好,但是对于陆军的装备而言,实际上性价比是性能更为重要的东西。因为海军的主力舰基本都是以个位数来计算的,而陆军的坦克可是以千为单位来计算的,一个是战略武器,一个是消耗性的武器,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苏芬战争让中国陆军感受到了T8式轻型坦克的性能已经落后于世界,导致了中国陆军快速展开了新式轻型坦克的研发计划,而新式坦克的研发速度非常的快,不用几个月就已经是推出了样车,并定型为T14式坦克,整车重八吨,采用一门四十七毫米的主炮,倾斜装甲,最高时速高达六十五公里。

新式轻型坦克的研发速度之所以那么快,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坦克研发一直就没有停下过,一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研发计划,这款T14轻型坦克的研发实际上是可以追溯到1935年了,不过当时陆军对轻型坦克的精力都放在了T8R轻型坦克上,加上T14所采用的一些新式技术还不太成熟,所以就进度缓慢了下来。

但是坦克这东西,很多技术都是通用的,中国为了研发T12坦克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各种基础技术的攻关,这种成果不但给T11坦克带来了便捷性,同样也是为其他型号的坦克研发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

当技术不再成为主要的限制后,研发进度自然就快很多。

创新类的研发和再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发是两码事。所需要的资金和时间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中国研发新式轻型坦克的事暂且不提,这种事情别说在国际上微不足道,就连在中国国内的影响也是很小。

1939年第四季度的欧洲就在战争中度过,这段时间里不但欧洲爆发了战争,而在亚洲甚至美洲这些地区也是气氛紧张甚至有些压抑。

在这种世界大战的气氛越来越浓郁的时候,中国国内的工业发展受益于欧洲战事的爆发以及国内军备扩张的影响,在1939年呈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按照经济发展司的预计,193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要知道中国的经济体系可不是像苏俄的那种国有经济,而是极为典型的资本化经济,这种经济体系哪怕是有着政府引导和干预,但是也不可能出现和苏俄那种年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一百的情况。

哪怕是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时间段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只有百分之十四、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193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却是让中国的经济呈现了一种非常的发展。这种发展片面来说甚至是称得上是有些病态的。

经济发展快速,但是这个时候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陈敬云的关注重点了,陈敬云现在所关注的是世界局势,并且想要在最适合的时间里参与这场战争。

中国是否会参战,什么时候参战不但是陈敬云考虑的重点,同样是国内外众多人所关心的事实。

如果说中国在1936…1938年这几年的军备扩张规模还只能算是一般,所做的只是装备的更新换代后,那么1939年的扩军就已经体现在编制上的扩张了,随着1939年的7月份德国开始进攻波兰后,中国陆军就已经开始将部分部队补充为完整编制,在1939年前中国具备完整编制的部队实际上是有限的,只有少数的一部分,五分之一都不到,毕竟中国那么多部队,如果全部都保持完整编制的话,这军队人数和军费的支出就得多出很多来。

但是1939年的第四季度开始,中国陆军就已经开始将三个步兵军陆续扩编到了完整编制,而且这种扩编还在继续进行中,按照陈敬云的计划,半年内就需要将现有的师旅级部队全部做到满员编制,以用来迎接战争的到来。

中国如此大规模的扩编自然是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力,日本方面,美国、英法两国、苏俄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试图想要弄清楚中国是不是要挑起战争,而战争是要进攻日‘本还是进攻苏俄又或者是南下东南亚。

这些国家里头最为紧张的自然是苏俄了,因为当初中国陆军进行扩编的时候,所用的内部借口是应对越来越紧张的欧洲局势,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和苏芬战争有着直接联系,中国人不希望苏俄击败芬兰。

这在芬兰人看来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在苏俄人看来这就是极其危险的情况了,为了因对中国在西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