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志得意满。他向前来送行的丞相刘屈牦面授机宜:“你可千万要加紧步伐,让我们的外甥昌邑王登上太子宝座啊。”——李广利和刘屈牦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结成了儿女亲家矣。

丞相和大将军合谋扶立储君,本来应该是最高机密,即使扶立不成,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这样的机密,却居然走漏了,还被一个宦官郭穰探听到了底细,并将消息报告到了汉武帝面前。

汉武帝年纪已老,又刚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变故,更何况他心里早已暗暗定下了接班人。于是闻讯大怒,下令追查。结果发现刘家和李家合谋咒诅皇帝早死。

这才真正是巫蛊之祸。四月,怒火中烧的刘彻将丞相刘屈牦腰斩于市,灭族。李广利正统兵在外,听说消息后知道大事不妙,于是投降匈奴。

(一年后,匈奴卫律王忌惮李广利的权势,与巫师合谋,向匈奴单于进谗,说是用李广利祭祀可保单于母亲身体安康,于是李广利成了祭品,死在了茫茫戈壁草原。巫蛊之祸的始作俑者,最后也落得同样的下场。)

李家既已一败涂地,敢说实话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看守刘家祖坟高祖刘邦陵寝的主管田千秋,更宣称自己是受到了高祖刘邦的托梦前来的,使得刘彻越发地震动。于是决定重新调查太子谋反的事件。

结果令刘彻目瞪口呆:一年前那场逼死皇后和太子的政变,背后就有李广利和刘屈牦操纵的影子,是他们利用种种人事和手段,通过暴燥的老皇帝之手,为他们扶立昌邑王扫清了障碍——有些史书上说,整件事其实只是江充与太子有仇,唯恐太子继位才捣的鬼。但是仔细想想就会知道:江充不过一介普通官员,哪有这样通天的本事搞到皇帝的后宫里去?更何况事情开始不久他就教刘据杀了,其后却又发生了一系列诬告、假调查、以至更改军令的事件,难道说,江充这个死人还有这等本事?死了都能这样捣腾,又怎会活着教人砍了脑袋?

刘彻终于恍然大悟,于是封田千秋为大鸿胪。

辗转祸福间的平阳公主(13)

后知后觉的武帝,终于明白自己那三十八岁的长子死得冤枉。他自怨自艾无处发泄,恼怒中将当时参与陷害太子的宦官苏文活活烧死在渭桥之上;当初挑头诬陷太子的江充虽然已经被太子杀死也仍旧不可饶恕,江氏灭族——这可是史上最典型的损人不利己事件;当初在河南灵宝县捉拿太子有功被封为北地太守的李寿,也没逃脱灭族的命运。

不过总算武帝这回吸取了教训,没有诛连自己和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就连同样窥伺储君之位的另一个儿子他也没有痛下杀手。他晓得自己的子孙本来剩的就不多,实在经不起再杀了。

汉武帝随后在长安建起了思子宫、太子刘据丧命的河南灵宝县也建了一座“归来望思”高台,希望儿子的灵魂能够回到自己身边。

不用说,卫子夫和刘据的灵魂是不愿再回来的了。

——其实杀来杀去,最该死的是刘彻自己,杀儿子的命令也是他自己下的。更何况被诛的人多半跟他有亲戚关系,按血缘和“族诛”的规矩来说,他自己也该算在诛杀的范围内。只是他似乎没有一查到底处理自己的勇气。他也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因此他虽然思念妻儿,却没有勇气将自己的曾孙、刘据年仅三个月的孙子刘询从监狱里放出来——拜自己那一场疯癫杀戳所赐,原本可爱的曾孙儿现在倒真要把他这个曾祖父当杀父仇人来看了。直到五年后,武帝寿终正寝之时,刘询才逃脱牢狱之灾。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不满百日就迭遭不幸的小小人儿,却在十七年后成为西汉皇家的天子。刘据虽然惨死,总算本该属于他的皇位还是由他的孙子接受了下来。)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刘彻总算明白了事理,征和四年开始,他追悔自己晚年的过失,赶走了身边的方士媚臣, 颁下轮台诏书,按照死去儿子刘据的生前愿望,废止兵戈,鼓励农稼。并封田千秋为丞相、富民侯——顾名思义,是想要做点关乎百姓生计的正经事了。

当臣下为刘彻痛改前非的行为歌功颂德的时候,老皇帝终于说了实话:“朕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毒士大夫,至今余巫颇脱不止,联甚愧之。”

虽然是愧,但是也已愧之晚矣。

据说晚年的武帝终日郁郁不欢,难见笑颜。身边的人都觉得提心吊胆。他有一名很受宠的美人名丽娟,曾经问他:“钱能买来欢笑吗?”

武帝回答:“可以的。”

于是丽娟拿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