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者之言,书中所写的一些看法只不过是“我认为”而已。就是书中称为定理、规律一类的东西也不过是“我认为”而已。至于把它印出来,则因为书中所载并不只是“我认为”,而更多的则是丰富的史料、传奇、历代名家的思想。

古人言:道可道,非常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世间事有泾渭分明者,也有指鹿为马者;有千秋万代一以贯之者,也有沧海桑田龙蛇变化者。因而,同样的药既可以起死回生,也可置人于死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只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而实在是因为立地条件之不同使然。即使是同样的苦辣甘辛,也因口角之不同而各有滋味。这也正是笔者之所以要对读者说“可读可不读,可信可不信”的根本原因所在。但作为该书的作者还是由衷的希望它的出版能够让读它的人各得滋味。有贻笑大方处便权做聊博一笑吧!

作者

2008年10月26日

于长春南湖威尼斯花园寓所

开篇(1)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之后是三国。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前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结果使统一的中国分裂为三统——曹操集团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阔北方领土,开国称魏;刘备集团独占巴蜀云贵的大西南,开国称蜀汉;孙权坐断长江以南的湖广苏皖赣浙东南沿海,开国称吴。这就是三国——在一个“病猫”腹中长大的三个瓜分狮儿。千古一绝——那个时代的小燕儿为什么在树上做窝?没有哪个时代会如此的惨烈:部队人吃人,以人肉干、桑果、蒲草为军粮,民间易子而食人骨为柴千里无鸡鸣,却仍旧混战百年。乱世出英雄也出奸雄,板荡识忠臣也识奸臣;人界与兽界竞争的不同——为什么兽界中的劣者弱者注定了最先倒下,而人界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强者优者?西方人为什么说越了解人类便越喜欢动物?三国时代的“五大集团”与“六大困惑”;残忍不可忍但“篡夺”却无可厚非,该篡就篡是胆量,该夺就夺是英雄;而冷落与漠视似乎比批评更难以忍受,比谩骂更令人痛苦;关于“正”与“统”的历史真理;时代的政治文化心理是解读历史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悲剧英雄的精神是感动后世的最强音。

微子哀伤洛阳路,英雄临风泪如注。

心悲王业三分鼎,铁马云雕共逐鹿。

西陵遗恨何时平,对酒当歌曹侯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江山无觅处。

这首小诗似乎并不见有什么奇绝之处,但凭什么把它冠于开篇之首呢?凭作者——这是一首由汉唐宋金清5个朝代的7位著名诗人经过一千余年“合作”的“三国咏叹调”。第一句是魏武曹操悲时世所写的《薤露行》一诗尾联“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的缩化句;第二句是清朝人张问隆过武侯坡所写五古中“英雄不可为,临风泪如注”的缩句;第三句是清朝人李调元凭吊武侯祠诗中的原句;第四句是唐朝人温庭筠所写的《经五丈原》中“铁马云雕共绝尘”,“中原逐鹿不由人”两句的缩写;第五、六两句是金人元好问游曹操所筑铜雀三台旧址时所写《木兰花慢》中的原句;第七句是宋人苏东坡《赤壁怀古》中的原句;第八句是宋朝人辛弃疾所写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的缩写。这首集句式的小诗由5个朝代的7位著名诗人花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所“写”成,这就是它的奇绝之处。短短的八句诗既写出了那个分崩离析、王政失鹿、军阀混战的乱世悲伤,也有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四位三国时代代表人物的雨打风吹去,大江浪淘尽,英雄不再的慨叹。但这不过是同类诗作中的沧海一粟。古往今来,在星汉灿烂的中国诗坛上所有的怀古诗中,咏叹三国时代与礼赞三国英雄人物的诗作,当称为历朝历代之冠冕,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人物与历史会享受到如此高级而恒久的文学队列注目礼。那么三国时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催伤当世感动后代的历史魅力呢?

西方的哲人们曾经追问过一个关于时代的古老命题——哪个时代是最好的呢?其中有人认为:过去的时代已陈腐不再,未来的时代尚未可知,只有我们生存于斯的那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但只一个三国时代就可以把这个论断全然推翻。那么,三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还是让我们驾起时空之舟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一下它的源头,探寻一下那个如此令后世瞩目时代的轮廓残影,至少在读此书前对那个时代有一个历史方位感,也同时将那个时代的人物投射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从而使其更能眉目清晰。尽管为此也许要浪费一些笔墨,但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