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留学生时,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

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深谙为君之道,他在《君主论》中说:“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彼得用铁和血为这段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他不顾一切地推行他的改革,一手导演俄罗斯高潮迭起的变革活剧。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

整个俄罗斯都在这位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手中颤抖、嬗变。

为了排除干扰和反对,他动辄抡起棍棒殴打,强迫大臣执行命令,他的惩罚措施从小额罚款到没收全部财产,从折磨肉体、流放做苦役,直到处死,应有尽有。

彼得的改革将俄罗斯人推向忍耐的极限。直到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阿列克谢也无法承受,暗中积聚力量反对他的改革。一次酒宴后,醉酒后的太子终于忍无可忍地公然喊出:“注定要发生的事情总会来到的,我父亲和继母的朋友们将会尝到尖桩刑的滋味……”

1716年11月,太子阿列克谢叛逃了。经过战争威胁和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活动,彼得把太子从意大利抓回了俄国。他亲自参加了对太子的刑讯。随着审讯的深入,阿列克谢对叛逃行为供认不讳。他承认不仅想煽动叛乱,血洗俄国,如果一朝登上皇位,还要将父皇彼得的所有改革措施一笔勾销,恢复到从前的旧制度。他声称自己是俄罗斯古老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的维护者,因此坚信民心在自己这一边。

彼得锐意改革,而太子却想走回头路。一旦太子的计划付诸实施,彼得的种种努力必将付之东流。对于这个倒行逆施的儿子,彼得表现出了惊人的残忍。他对太子说,我连自己的肚子都不珍惜(彼得曾在一次战争中差点被击中),我怎么会容忍你的*行为呢?他参与了拷打以及致儿子死亡的整个过程,平静地目睹儿子因为经受不住拷打而浑身颤抖。在太子死去的第二天,一位欧洲外交官惊奇地发现,彼得照常出席了一系列国务活动,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在所有反对改革的风波中,即便是自己的母亲、叔叔、岳父、儿子,彼得也会断然与之决裂!

迷途的帝国: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6)

三 中国最热爱西学的帝王

§“史上最热爱科学帝王”

康熙八年(1669)初的一天,紫禁城的午门广场。

正午的阳光刺眼而肃杀,凝固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大清帝国的满朝文武大臣齐聚一堂,表情严肃。这里正在上演一场万众瞩目的生死对决。

事情的起因,是由一桩争议已久的学术公案引起的。

主持钦天监的汉官杨光先早在五年前就上疏康熙,指斥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借编造历法之名藏身京师,意在窥伺朝廷机密,且其所制新历法声称可推算两百年间的天象,这不明摆着是在诅咒我大清江山只有区区两百年寿命吗?杨光先揪住了洋人的小辫子,激情万丈地喊出了“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这句极富“民族情感”的战斗口号(颇有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的味道)。御状告到康熙那里,满朝文武中没有一人熟悉西洋历法,因此没有一个人能判别是非。康熙尽管年仅十五岁,但却没有犯糊涂。他下令来一次现场考试,由钦天监官员吴明烜和洋教士代表南怀仁一起到午门广场,当着文武大臣的面用不同的方法测算正午时间日影的长度。

结果,南怀仁用一根日晷测出当日正午针影达到的精确位置,而汗流浃背的吴明烜却一筹莫展,屡次测算失误。康熙当即力排众议,将杨光先等一伙人革职,任用南怀仁主持西法治历。

这次惊心动魄的午门对决,激发了康熙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深深感到作为一国之君,对科学技术方面也应该有所了解,才能够在此方面取得发言权。从此,对西方科技知识的渴望和热忱贯穿了康熙皇帝的一生。后来说起幼年经历的那场“历法之争”,他对臣下谈道:“朕思己不能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

多年之后,康熙俨然成为了中国“史上最热爱科学的帝王”。

这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陛下,对西学的痴迷和熟悉程度令人瞠目: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谁能想象得到,三百多年前,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连“地球”是个什么概念都还不知道时,他们的皇上已在紫禁城的深宫内摇计算机、玩对数器、开平方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