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部分 (第1/4页)

我闭上眼睛就看到中国的明天

以前有部老片叫《苦恋》,里面的女儿质问起父亲:我爱他,他也爱我,而你呢?你爱祖国,苦苦留恋,祖国爱你吗?后者无言以对。个人与国家存在形式上的不对等,所以这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回答起来,真的很难。如果从“爱是不计回报”的角度出发,那么结果就会趋向于悲剧,只因见多了个人命运被时代所玩弄,屡遭不公,化为炮灰。

看《十月围城》的时候,孙中山的旁白声犹在耳,我就一直在想这种小我跟大我的问题。影片是一首小人物跟平凡人的赞歌,那些贩夫走卒的诀别画面,尤为令人震撼。他们被虎狼所扑倒,像野草一样被踏过。这些人无疑是爱国志士,然而他们跟孙中山素未谋面、非亲非故,连保护谁都不大清楚。看起来稀里糊涂,其实是全不在乎。他们爱着亲人、信任朋友,有人出报酬,他们愿意当保镖,这就是全部。甭管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即便也有被前路的险阻吓到,他们都要撑过那一小时。

有人会很奇怪,这明明是部商业娱乐大片,有郭付城的畅快打戏、有李雨春巴特尔这帮话题人物,怎么劈头上来就讲爱国大道理?《十月围城》恰是这样一部片子,该有的它都有,期待的东西打不了满分却一定够本。

片中有实打实的街头对战,也有注重策略的包抄突围,更有飘洒写意的悲情侠客。绝对的眼花缭乱,没有自我重复。它额外带来的感动与思考更会让观众受益良多,哪怕是在郭付城和李雨春身上的两份父女情,完全能叫人信服,为之动容。再有几场言简意赅的对峙辩论,围绕中国为何、革命为何,道出了不易,说的是良心。反过来讲,《十月围城》当然有瑕疵毛病,可能在于铺垫太长、某个角色人物有短板、动作戏的加减分,然而这些都是因人而异,说不上大问题。

中国大片的故事题材从几千年前拍到了近代风云,终于让人觉得这跟我们的当下生活有所关联。这个话题可以援用好莱坞电影里面的美国精神,强调个体、注重情感,且不是一味说教。《十月围城》谈及了一种广义的中国精神,接受起来并无太大障碍(以现有的历史课本也够了)。一扫主旋律跟伟人片的阴霾笼罩。小人物在做的好像与历史无关。至死不知未来大事。然而他们尽力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任务。不为慷慨大义,只求死得其所。

李重光说,他每晚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华夏的明天,年少时候的忧国情怀,油然而出。借孙中山那双小小的、泛着泪的眼睛,《十月围城》紧紧呼应了这句台词,原来在座的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华夏的未来”。他仿佛看到了,他们什么都没看到。百年过去。唯有感慨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直到孙中山辞世,他依然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华夏的未来在哪?只可惜历史没有岔口。华夏大片的未来在哪?我想《十月围城》又给出了一个优秀且珍贵的样本。”

…………

诸多影评人的影评中,贾道的影评,却是显得尤为理智甚至深刻………

大多数人,不知道!

影评结束之后,我迫不及待的问了下赵泽,到底这个剧本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如我所料,故事是虚构的。

既然是虚构的,哪么。我们就来分析下电影的细节,来看下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吧。

故事从孙文到港前四天开始。每一天,有更多的人牵扯进来。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大事发生,他们要保护,而清廷刺客千方百计要刺杀的,究竟是何等人物;而他们的保护行为,又有何意义。

第一,大多数人,不知道孙文

戏班方红,乞丐刘郁白,车夫阿四,捕快沈重阳,“臭豆腐”王复明。。。其中,少爷似乎知道孙文,但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报纸主编送给他的两本孙文著作。

第二,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那天要赴死

方红想着之后回老家天津

车夫阿四憧憬着之后的洞房

“臭豆腐”王复明是打算回少林的

捕快沈重阳和乞丐刘郁白一个为赌,一个为情,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而少爷虽然经常慷慨激昂,但是在生命终结前的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孙母面前的发抖,另外就是在黄包车里的惊恐,则表明他至少没想到这种危险是如此骇人。

第三,大多数人,很年轻,对于死亡没有概念

按照今天的说法

方红是90后生人

少爷是89年生人

阿四也是80后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