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部分 (第1/4页)

我不会给你任何,我相信你能创造我所想象不到的未来,因为你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不错,谁说你在长安一事无成?以工代赈救西州北庭无数百姓,此为功德无量,借用商贾的力量重建这两州更是为大唐节省下了无数资费,组织了这两州的糜烂,这么大的功劳封侯拜相也无不可,但是你却甘心退居其后。你并非一事无成,而是你自己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如果将你的事情在大唐宣扬开,西州北庭你一定会成为万家生佛的人”

“先生您过奖了,我回到书院就能过上我最想要的生活,悠哉闲淡”

有时候韩通文都觉得他的心态适合出家,如果做了和尚道士绝对是高僧大德一样的人,说不定死的时候都能烧出舍利子那种。

成了书院的先生就算是安定了下来,韩通文自己知道如果论真才实学他不如季若襆,但是他超越这个时代千年的见识和眼光足以让青崖书院的学子们出现一些他期待的改变。

第四百三十一章 钱庄

李治虽然因为身体的愿意将朝政交给了武后,但是最近也一直在烦心一件事,因为钱庄的事情他实在想不到交给谁来托付。钱庄的规模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仅仅前两个月钱庄运转资金已经达到了六百万贯,要知道去年一整年大唐的税收不过才四百六十多万贯,但是自从西州和北庭重建后仅仅两个月周转的财富让他都吓了一跳,而且还有大幅上升的趋势。他从来没想到这些被所有人都看不起的商贾居然能够承担起这么大的一笔财富,简直让他难以想象。

同时,韩通文草创的钱庄也正式得到了李治的重视,钱庄的背后是皇帝,整个钱庄所有流通的资金都是由皇帝的内库以及大豪商刘创还有韩通文三家组成,这大笔财富可以说是海量,可就眼下来看未必充足,尤其是西州和北庭两个正在热火朝天重建的大工地,多少资金都能消化。很多有远见的商贾将钱财寄放在钱庄,到了目的地凭借银票取出,只需要付出一厘的利。利息低的让人没话说,而且钱庄背后是皇帝,信誉上有足够的保障,即便是哪些前来贷款的人只要有东西做抵押,也可以获得年息一分的抵押。中间的利虽然看起来很低,但是流转的资金堪称无数,两个月赚的利息让李治提起来眉开眼笑。

为了让钱庄更加快速顺畅的流通,韩通文在信中建议,各地的赋税也交由钱庄处理。国库与皇帝的内库不同,内库的钱皇帝可以随意调用,但是这国库的钱从开国皇帝便留下遗训,国库的钱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钱庄在收到赋税之后,由皇帝从内库之中调拨等量的钱财入国库,而钱庄将赋税就地贷给商贾,这样节省了大量资金长途跋涉的运输,中间只需要有各地官员携带着钱庄开具的票号到长安,验证这一进一出是否有短缺即可。

韩通文为皇族提供了一只会生蛋的鸡,虽然刘创和他也依附于钱庄,但是大头利润还是流入了皇帝自己的腰包。原本钱庄是由太子李弘监督主管,刘创负责运营,韩通文负责指导,但是李弘一死李治一时间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这么大一笔财富绝对不能交由外臣掌管,否则他寝食难安,交给皇族的人他一时间也没有好的人选。

现在的钱庄只是针对西州和北庭的商贾,可是将来有一天会向所有大唐百姓开放,那个时候钱庄资金的流动更加恐怖,中间的盈利也会暴涨,韩通文在信中再三强调,钱庄存在的基础就是有皇帝信誉的担保,大家才敢将钱存放,但是不管是谁,如果有人随意调动钱庄资金,这种以信誉而存在的架构就会坍塌,换言之李家皇族几百年树立的威望信誉也会毁于一旦,这样的后果甚至比兵灾内乱更加可怕。

知道了这样的后果李治更加谨慎,钱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大唐的影响会越来越重,太子李贤才能一般,他还没有彻底的信任李贤自然不会把这么重要的钱庄交给他。皇族中,泽王已经掌握了长安的军权,如果在交给他这么大的权利,他恐怕不会比皇帝的权利小多少,想来想去李治还是想到了武后。武后的权力现在已经足够的大了,再把钱庄在交给她李治也有些担忧。李治自己亲自掌握钱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毕竟是皇帝,身份无上尊贵,选来选去也只好交给武后了。

首先武后绝对没有反叛的可能,无论现在武后做的有多好,将来的赞美声都是给他李治的,而且武后是他的妻子,夫为妻纲,无论武后有多大权力,最后想要取回这份权利也只是他一句话。身体越来越差,李贤在摄政期间表现很好,可是这背后却有韩通文的影子,不是李贤自身因素。

“寿延,你去把武后给我传来,就说我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