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页)

大多数,战斗力非常低下,作战能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日本在海军的强大是世界公认的,他们几十年重视海军建设绝不是国人可以想象的,他们依靠甲午、日俄海战得到了巨大的回报,更加重视起海军的建设,终于使日本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海军强国,这点连一向高傲的美国人也对他们忌讳甚深。和这样的强大的敌人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日本陆军在三军建设中投入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他们的武器虽然比贫瘠的中国军队要强得多,相比欧洲和美国军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装备比日军更先进、更强大的武器并有着良好训练的北三省军队并没有把日本陆军放在心上,考虑得更多的是日本的海空军。

在淞沪战场上的陆军只有黑龙江的士兵情况还好点,有源源不断的补给,而其他省的军队情况之凄惨让人心酸。很多省的军队在中央的调配下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淞沪战场,除了中央军和少数地方部队依靠铁路运输过来以外,相当多的部队甚至是全靠自己的双脚跋涉千里耗时数月赶来参战。他们的武器更让人看了心痛不已,除了中央军有机枪每个师还有四门步兵炮以外,其他部队均没有任何的火炮,各省很多军队连机枪都没有,都是步枪。那些参战的部队有师的刚参战头一天就伤亡过半,有的部队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炸垮了,这其中的惨烈很难让外人了解。各个部队的伤亡之大简直是难以估计,就连蒋委员长最看中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德国师在淞沪会战中之惨重也是历次战争中所未闻。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后勤保障非常差,各个参战部队都只有自己携带的弹药,打完了就没有了,很多部队就是没有弹药才被消耗干净的。如果说政府中还有很多贪生怕死之辈,可是这些参战的军人都有一腔鲜红的热血,他们做到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体来抵挡敌人的炮火。无奈武器实在相差太大了,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力,几乎每天都有师旅被消耗干净,有的部队刚刚生火做饭就被日本人发现,接踵而来的轰炸、炮击让他们损失惨重。而司令只派遣三个整编师参战考虑很是周到的,中央军平日战备有限也无力支撑如此众多的部队消耗,更何况他们的确有些偏袒自己的部队,给其他地方部队的补给支援是很有限的。一打起仗来谁都顾不了谁,谁不想要武器弹药补给,可是就那么多,后勤力量薄弱再还加上日本的空军轰炸,炮兵封锁,真正可以运输到前线的弹药严重不足。

因为要和苏联作战,能派遣三个师南下作战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后勤的压力了。好在三省全部动员了起来,转入战时状态,全力军队的行动这才保障了淞沪战场的作战的顺利进行。淞沪会战是两个国家的碰撞,打的全是国力。日本比中国先进,他们军队飞机大炮军舰都比我们中国军队要强大得多,在前线的将士对此体会最深。日本每一次炮击都会造成中国军队上千人的伤亡,中国军队武器的落后只有靠人数来弥补,几十万活生生的将士就此埋葬在那里。在运输孙立人将军部队的伤兵的时候看见友军的情况实在惨不忍睹,大批的伤兵因为没有地方治疗只好就放在了火车站,在日军飞机轰炸几乎没有活下来的,即使运输到后方很多人也因为医药缺少而牺牲。下雨天气在阵地里大批的伤兵因为日军的封锁无法运输出来的那种呻吟声让所有的人刻骨铭心,他们其中绝大部分人就在这种呻吟中牺牲了。条件最好的是孙立人将军的部队,所有的弹药补给从来都没有缺过,伤兵和新补充的士兵也能顺利的运输,伤兵都可以得到后方妥善的安排,就连附近几个部队的阵地上的伤兵也沾了光只要受了伤就可以得到医治,弹药也从自己这里得到了一些补充。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把伤员票都发完了①,战争的激烈由此可见一斑。孙立人将军自己都说,这和日本人打完全是靠后勤,在如此狭小的地域上集结了如此众多的部队,中国也不缺乏热血军人,只要火力够强大能够下去就……可惜中央军过于乐观的估计自己的实力了,也过于轻视日本人了。

和苏联作战就是另一回事了,完全是天壤之别了。苏联武器虽然先进可是他们的补给线经常受到我们的骚扰,弹药补给一直不足,我们却可以可以得到充足的保障,实行了对苏联军队严密的火力压制,苏联人很大的程度上是败在了我们补给上面。当然面对要从几千里之外补给在远东的几十万苏联军队,他们的压力之重也是显然易见的,我们正是抓住了他们的三寸所以才将他们逼入我们计划好的决战中来的。苏联远东地区居民人数不过百万而已,他们要从本地补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坐火车到莫斯科也至少要一个星期以上,只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