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 (第1/4页)

是最后用步枪顶着炸药伸进了日军的工事内炸毁它的。

攻占这些日军的工事,就是吃力不讨好的活,那些布置于战略要地的工事相反还比较容易攻占一些。大口径的火炮、空中蜂拥而来的轰炸机群、喷火坦克……只要需要,他们可以使用一切的武器来攻占这些难啃的骨头。有些日军可以围而不攻,直接跳过他们攻击更为重要的目标。装甲部队一直都是如此高速推进的,他们分割大量的日军,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肃清这些残余的日军份子。而如同这些布置于交通线上的日军,装甲部队为了最大可能的扩大战果,可以不用理会,后续的部队却不能不管。

这些日军勒守着交通线,他们本身的存在就是对后勤的一种极大的威胁,这对大兵团作战来说是极为危险的失去。他们只需要龟缩在工事中就可以控制、破坏交通线,更为要命的是,这些日军并不是一点点,而是遍布交通线附近。这也是日军的一贯策略,除了重要地区和城镇外,就是这些交通线他们最为重视,工事修建也十分的完备。胡志强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这些狗日的发起反冲锋,他们从那个保护严密的的工事冲出来,虽然这样近交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可是总比一个个攻克那些工事付出的低价要小得多。日本的工事修得极为的刁钻,他们火力点往往只能容纳一两个人,里面的人被打死了,后面的人就接着上,这样他们抵抗就异常的顽强和难以清除干净。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九十七章 鏖战15

天的血战扯动了每个人的神经,在进攻的路上躺满了不全、峥嵘可怖的尸骸。有的是被日军炮火击中,有的是踩着地雷,更多的是被日军数不胜数的机枪给击中的,每次救护伤员都得冒着生命的危险,躲避日军的那些步枪的狙杀和机枪的扫射。所以在进攻的路上留下的尸体并没有被抬回去,只有等到晚上的时候日军的火力减弱了,才会派遣人将这些尸体整理。老兵对这一切都有些习以为常了,新兵望着这些近在咫尺的战友的尸体,短短几个小时前还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行军一起……然而转眼之间他们就永远的躺在了地上,连尸体都没有办法凑齐全,看着血泡从他们的浑身上下的伤口中涌出,堵都堵不住,眼睁睁的看着这些战友在自己怀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经历战争是让一个战士变得成熟的最好办法,眼睁睁的看着刚才还和自己说话的战友倒在血泊中,除了报仇,除了对敌人的仇恨,脑袋中已经容纳不下其他的东西了。有些士兵被战友的伤亡刺激得两眼发红,拿起炸药和步枪就冲了上去,但是很快他们就被日军的机枪火力给顶了回来。好在这些部队的作战任务并没有刻意的规定时间来拿下这些工事,否则的话,只能不要命的发起冲锋,无论死多少人也不允许有任何的退缩,那样死亡的人数将是现在几倍甚至十几倍。一路上日军修建的这样的工事数不胜数,就连胡志强这样见惯了死亡杀戮、双手沾满鲜血地人,从这一路打来。也不禁发出感叹。如果后面地日军都是这样防御的话,要把鬼子打出去一路上要死多少人啊!

然而在前线这一切都只是在大进攻中的一幕,整个战局完全向中队这面倾斜。李成坤除了在边境地区留下了两个装甲师担任边界警备,防御苏联可能地混水摸鱼外,其余的装甲师全部被调遣到了吉林战场。加上缴获的苏制坦克和第一批拥有的老式美国坦克以及少量的日本坦克,装甲部队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兵力,将整个战场搅得一团混乱。他们不停地穿插、分割包围、迂回作战,不断的突破日军的阵地。将日军分割,配合步兵对日军脆弱的侧翼和后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显然,日本人还没有学会怎么应付这样的局面,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固守、固守再固守,被动的被中队一个个地击破。对此他们毫无办法,手中的兵力根本无法发起任何一次上规模的反攻,在大批机动部队都被调遣支援四平,被死死的拖在了那里。根本没有办法回援。

在日本人心情坠入谷底地时候,李成坤却兴致勃勃的参观了黑龙江大学,并即兴发表了一个演讲。由于战时严格地保安措施,加上此次参观也是他即兴的活动。并未提前通知学校的领导,直到他到了学校。学校方面才接到通知。这个消息一下就迅速在校园内传播开来,李成坤将军在战争进行最激烈的时候却还能光临黑龙江大学,如果不是放弃了胜利,那么就是对胜利对前线的将士充满了信心,显然从李成坤将军的笑脸上很明显的能够看出,他显然是属于后者。

在学院领导和学生代表的一致要求下,李成坤在发表了极为短小的演讲,“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不仅将他们的魔手伸向了中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