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第1/4页)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能不能回到谈判桌前和我们谈。中国人目前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且他们所占领的地方已远远的大于《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丧失的领土。”苏斯洛夫很有前瞻性的预测说:“恐怕他们再不会提列宁的这两个《加拉罕对华宣言》了。”

“嗯,也许有这种可能”安德罗波夫说:“但据罗马尼亚齐奥赛斯库同志和我说,他去中国时,MZD同志的态度还是不错的。他让齐奥赛斯库同志转达我们,不要对他们搞核讹诈。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嘛。中苏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他们一直主张,应该通过同志式的友好协商来解决,按照列宁同志曾宣布的两个《加拉罕对华宣言》的原则来处理。还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还说了一句诗,大意是永远应该放开眼界,以宽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中苏这两个大国总是要团结的。某些不团结,只是暂时的现象,既使我们之间现在发生了这小小的不愉快,彼此为了那几亩地,打了几枪这也是暂时的,局部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中苏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还是主流、还是大局。”

苏斯洛夫心里想,你,安德罗波夫怎么断章取义呢,你怎么不说毛前边的那些话呢。毛的总体谈话的意思是文的武的我都不怕,苏联以前所占我的,我都要收回来,以前按列宁说的那两个《加拉罕对华宣言》是他们将收回以前所丧失的领土的最底线。他又打又拉,两手都很硬。政治大家就是政治大家。说出的话总是能进能退,进退自如。哎,苏联的这些政治家还真不是中国毛同志的对手。这次敬酒不吃吃罚酒,亏大发了吧。如果当初按我说的办有多好。也许现在按我说的办也不晚。

第二百六十四章 沟通管道

苏斯洛夫想到毛ZD通过做苏联说客的罗马尼亚**总书记齐奥赛斯库同志转达给苏联的意见,这无疑是中国方面最权威的意见。想到这儿,这个被称作**圣人的苏联**的大理论家苏斯洛夫说:“中国的毛同志说的对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的确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克服我们头脑中的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化干戈为玉帛,把坏事变成好事。与其被动的被他们占去一些土地,还不如主动的拿出一些土地,使中苏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之间的资源配置的更加合理。通过我们这一真诚的行动,化解和兄弟的中国人民这一矛盾,同中国共产党搞好关系,发展友谊。这不仅对我们两党两国来说是重要的,对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于国际**运动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最终是要消灭国家,实现世界大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给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划出点土地,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相信中国同志也会投之桃李,报之桑榆的”

“那就尽快的行动吧。谁来具体负责这件事呢?”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了。赫鲁晓夫知道和中国谈判可不是一个很好干的活,而且会留下个千古骂名。但同时这也是个晋升的机会。权利和责任并存,风险和利益同在。所以他很民主的征求了大家的意见。看看大家都不说话。于是赫鲁晓夫说,“这样吧,大家考虑一下,明天再提议表决一下。”

第二天,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提出了,苏联外贸部部长米高扬和苏共中央外联部部长安德罗波夫这两个人选。最后通过不计名投票的方式,决定由米高扬同志代替莫洛托夫出任苏联外交部长,部长会议副主席,来具体负责处理中苏边界的谈判问题。

路线方针定下来后,具体的怎么结束这场二自战以来最为激烈的局部战争而且很可能引发为世界性的核战争呢?这不光是政治难度大,就是技术操作上难度也是很大的。

在中苏边界战争,开战前几天,中国大使回国度假去了。现在只是由临时代办负责。而在外交上按照惯例,外交双方当有一个国家的大使回国,另一个国家也会马上召回本方的大使,以保持外交上的对等。此时,苏联政府只好把苏联方面的想法,通知给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临时代办。临时代办起的作用只是收发业务,不作任何表态。

可是战争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且中国的进攻越来越犀利。苏联等不起啊,米高扬只好采用多管齐下的办法,向中国方面表示和平谈判的诚意。

1959年2月27日,一列草绿色的列车,风驰电掣的越过了新建的鸭绿江大桥,驶进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神洲大地。

在这辆专列中间的一节车厢中,坐着一个身体过早发胖,脸上冒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他正在凝望着窗外,专心志致的在看着窗外的景色,外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