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曹丕即帝位后的第二年,曹植由封地甄城入京陛见,曹丕大概对这位小兄弟有一些歉意,竟将甄妃经常使用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了他作为纪念;这是一项十分奇特的赐赠,简直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曹植却如获至宝,欢天喜地的接受了赏赐,大感皇恩浩荡。

虽然兄弟至亲,但却义属君臣,金銮殿上威仪无比的皇帝,居然以闺房之中的枕头相赠,在礼仪上是很难说得通的。一个是温语有加,一个则睹物思人,不管怎么说,赠枕一幕是十分尴尬而荒唐!曹植抱着甄妃的盘金镶玉枕,满怀凄楚而又充实的情债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便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出了一篇传颂不衰,即我们前面提到的《感甄妃》。

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为魏明帝时,反而脸上有些挂不住了,遂下令改《感甄妃》为《洛神赋》,欲借溺死于洛水的宠妃,以转移读者的思路,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皇家事难以常情揣摸,谁又能了解曹植真正的心情呢?

针神薛灵美纯情慰曹丕

曹操的长子曹丕,是一位极赋心计和雄才的人,曹操死后,他抛开汉献帝,即位作了魏文帝,改元黄初,迁都洛阳。曹丕称帝后,为了巩固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营建宫殿,选投人才,减轻赋税,提倡文学,禁止宦官干政,外戚不得为辅政大臣等,使朝廷内外气象一新,魏国呈现兴盛的气象。

虽然在政事方面曹丕志满意得,但在感情生活上却一直得不到满足。曹丕不但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文人,他内心中十分向往两心相悦的真挚情感。然而,当他利用手腕强娶甄妃为妻时,虽然得到了甄妃美艳绝伦的身体,也一直未能拥有她那颗温柔多情的心,因为她的心始终萦绕在曹子建身边。为此,曹丕深感遗憾,但这又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所能攫取的东西。

黄初二年甄妃悒郁而死,曹丕为之闷闷不乐,虽然后宫粉黛如云,但却没有一个能让他动情的。这时他听人说起江南有一绝色美人薛灵芸,不但姿色秀美,而且擅长女红,所绣花鸟栩栩如生,所缝制的衣物更是贴身合体,人们誉之为“针神”,从而向往不已。

说起薛灵革芸,乃是浙西常山赞乡地方的一位乡野姑娘,她父亲薛业是赞乡亭长,虽然官职不高,但因为人善良厚道,在当地颇具声望;她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她的纺织、刺绣都在当地堪称一绝。

赞乡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民风质朴,文风不盛,当地人很少读书识字,亭长家里也不例外。当地盛行养蚕缫丝,所以丝织和刺绣都十分发达。因受母亲影响,薛灵芸从小就学会了绣花,十岁时她所绣的牡丹花,便能引来成群的蝴蝶围着花儿上下翻飞,甚能以假乱真。穷山僻壤的山水居然把薛灵芸养育得灵秀动人,她个头高挑,皮肤白晰,双眸如山泉一般清澈明亮。

夜里,薛灵芸常和母亲一道,坐在昏暗的蒿火旁,就着篙火的光亮纺丝和刺绣。因她的艳名在四乡里传扬得甚广,于是几乎天天都有好奇的少年借着夜色,从门缝或窗棂间偷看火光下忙碌着的薛灵芸,因为她引人入胜的美貌,和她工作时专注怡人的神情,使得那些窥艳的少年常常要痴痴地看到薛家灭了灯火,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但因薛家的声望和薛灵芸的洁身自好,这些少年谁都只敢在外面偷偷倾慕,无人敢起不安份的念头。

薛灵芸的美名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最后竟然连魏都洛阳都有人知道常山出了一个绝世美人,并把这事传到了魏文帝曾丕耳中。曹丕听到传闻后,心中暗暗一动。为什么堂堂一位得意天子,会为遥远山乡的一位山村姑娘而动心呢?因为这时曹丕失去了爱如至宝的甄妃,感情上出现了一片空白,正需有真挚的温情来填补,而这时北方因为连年征战,早已残破不堪,妙龄少女所剩不多,即使幸存下来的,心灵也往往受到重创,多一份冷漠而少一份真情,倒是江南的僻野未曾经过重大战火的波及,女孩的心里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