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不懂IT的互联网巨头

作为国内最早B2B网站阿里巴巴和如今异常活跃的淘宝网的创始人,马云在2000年就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那时,《福布斯》的封面故事是这样描写他的: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

马云曾说,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读书时,他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还是个专科。不过,马云后来常说自己的创业经历至少可以证明:“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创业成功。”

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开了个翻译社,赚点零花钱。如果要不是1995年,一次杭州市市政府邀请的前往美国的一个“讨债”计划,马云也许一直就仅仅是个翻译。

后来,美国“讨债”没有讨到,马云自己却在西雅图挖到了自己的宝库——互联网。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突发奇想,觉得应该给自己的翻译社在网上做做广告,没想到广告上线2小时,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说是这是他们看到的第一个和中国有关的网页。这一信息让马云异常兴奋,觉得自己挖到了“第一桶金”。

回国后马云对互联网的效应念念不忘,决定把中国企业的把中国企业的资料集中起来,快递到美国,由设计者做好网页向全世界发布,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

于是,马云找了个哥们加上妻子,总共三人,动用了两万元启动资金,租了间房,开始了中国B2B网站的第一步。

这个后来叫做“中国黄页”的产品,在早期的留学生中,还有不小的知名度。然而网站的推广却不容易,对互联网不熟悉的人还称马云是骗子,业务的开展很艰难。

可是,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却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6年,马云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普及了。

1997年,通过北京外经贸部发起的项目,马云发现了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需求,于是,他第二个创业计划随之启动,就连域名他都想好了——互联网像一个无穷的宝藏,等待人们前去发掘,就像阿里巴巴用咒语打开的那个山洞。

1999年,马云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临行前,他对他的伙伴们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

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然后,马云继续挥舞着他那双干柴般的大手,到世界各地演讲:“B2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到了2003年,“阿里巴巴”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进入全球商务的高端领域。

同样是2003年,国内C2C业务王者淘宝网诞生,马云完成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

截至2008年一季度,淘宝网注册会员超62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08年一季度,淘宝网交易额突破188亿;2007年全年成交额突破433亿。根据2007年第三方权威机构调研,淘宝网占据中国网购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C2C市场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你们能不能相信,有着这样的业绩,其实这位CEO却根本不懂计算机。

哈佛大学两次将他和阿里巴巴经营管理的实践收录为MBA案例。在2002年1月发布的阿里巴巴第二份MBA管理案例,哈佛引用了马云对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的阐述,“马云认为阿里巴巴的价值不在于每天的浏览量是多少,而在于能否给客户带来价值。”

马云的商业头脑,以及多年跟着他不曾离开的团队为他创造了很大的财富。他的创业故事可谓传奇,是因为他其实并不是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人,但是却锐意进取,容得辛苦也有凝聚力,这样的才干给了他手中的品牌——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带来了良好的形象,也为这两个品牌注入了一定的精神特质,让人看到马云就能想到他的品牌,对品牌产生尊重和信赖。

典故传播之品牌特色

要宣传好品牌的特色,光是写一句出色的广告词是不够的。让这种特色深入人心的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