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部分 (第1/4页)

劳苦功高。怎么能抛弃祖父的功劳,去做毁宗灭族的事情。听我的话,不但免除你们的罪过,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徐庭光的部下都不说话。马燧说,你们若是信不过我的话,我往前走几步,你们可以用箭射我。他便披衣往前走,徐庭光被感动的泣然泪下,跪伏在地,叛军的士兵们也感动得哭了。徐庭光便率领部下投降了。马燧只和几个骑兵进了城,没有什么疑心的地方,降军的士兵们都很畏服。他们大喊:“我们又是唐王的人了!”浑��较露圆巫羲担�氍{认为马燧用兵和他差不多,但奇怪的是他屡次打败田悦,今天亲眼看到他用兵和对敌方的了解,比他差远了。马燧智勇双全,经常是先计议后用兵,作战时亲自发号施令,士兵很受感动,打起仗来不怕死,很少有失败的时候,用兵取胜一时很有名气。他虽然能擒到田悦,却不能识别蕃师的假象,叫他们结盟不战。在平凉之会时,被结赞所欺骗,至使关中动乱不安。从此可以看出马燧是才气有余而心计尚有不足。

严振

德宗銮驾之幸梁洋,中书舍人齐映为之御。下洋州青源川,见旌期蔽野。上心方骇,谓泚兵有谙疾路者,透秦岭而要焉。俄见梁帅严振具橐鞬,拜御马前,具言君臣乱离,呜咽流涕,上大喜。口敕升奖,令振上马前去,与朕作主人。映身本短小,声气抑扬。乃曰:“严振合与至尊导马,御膳自有所司。”顷之,上次洋州行在,召映,责以儒生不达时变,烟尘时,须姑息戎帅。映伏奏曰:“山南士庶,只知有严振,不知有陛下。今者天威亲临,令巴蜀士民,知天子之尊,亦足以尽振为臣子之节。”上深嘉叹。振闻,特拜谢映。时议许映。

(出《乾鐉子》)

唐德宗李适乘銮驾去梁洋,中舍人齐映在皇上面前待奉。到洋州青源川时,只见到处都是军旗,皇上有些害怕,说这些流着汗水的兵,一定有熟悉小路的,他们穿过了秦岭而占据了要塞。不一会儿看见了驻守梁洋的军帅严振背着箭囊,跪拜在皇帝的面前,说了些君臣由于离乱而不能相见的怀念之情,痛苦流涕。皇上大喜,口授敕令对他进行提升奖励。叫严振上马前去,为皇上此行引路。齐映身材很矮,声音却很高,他说,有严振在皇上面前牵马,皇帝的膳食自会有人管理。到了洋州行宫,皇上把齐映召到面前,责备齐映是书生不懂时务,战争时期,应该宽容武帅。齐映跪伏在地奏说,山南的百姓,只知道有严振,不知有陛下您,现在皇上亲临巴蜀,让这里的百姓感受到皇上的尊严,也足可以让严振做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皇上对齐映的上奏很赞叹,严振听说后,特意去拜谢齐映,人们议论赞许齐映。

温造

宪宗之代,戎羯乱华。四方徵师,以静边患。诏下南梁,起甲士五千人,令赴关下。将起,帅人作叛,逐其帅,又惧朝廷讨伐,因团集拒命者岁余。宪宗深以为患。择帅者久之。

京兆尹温造请行。宪宗问其兵储所费。温曰:“不请寸兵尺刃而行。”至其界,梁人觇其所来,(“来”原作“求”,据明抄本改)止一儒生,皆相贺曰:朝廷必不问其罪,复何患乎?温但宣诏敕安存,至则一无所问。然梁帅负过,出入者皆不舍器仗,温亦不械之。他日,球场中设乐,(明抄本“乐”作“宴”)三军下士,(明抄本“士”作“令”)并任执带弓箭赴之,遂令于长廊之下就食。坐筵之前,临阶南北两行,悬(“悬”字原缺,据明抄本补)长索两条,令军人各于面前索上,挂其弓剑而食。逡巡,行酒至,鼓噪一声,两头齐抨其索,则弓剑去地三丈余矣。军人大乱,无以施其勇,然后阖户而斩之。五千余人,更无噍类。其间有百姓随亲情及替人有赴设来者甚多,并玉石一概矣。南梁人自尔累世不敢复叛。余二十年前职于斯,故老尚历历而记之矣。(出《王氏见闻》)

唐宪忠李纯时,边境少数民族作乱,朝廷四方征召军队,用以平定边境之乱。诏书到了南梁,召集到五千多士兵,命令他们开赴关下,刚要走,士兵叛乱,赶走了军帅,他们又害怕朝廷来讨伐,他们聚在一起拒不服从命令一年多,宪忠认为这是一大祸患。选择新的军帅很长时间了,京兆尹温造请求担当此任。宪忠问他请求多少兵卒和费用。温造说:“我不请一兵一枪,就这样去。”到了南梁,南梁看他只是一介书生面已,互相庆幸说,朝廷必然不向我们问罪了,我们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温造宣读了诏书,让大家平安的生活,其余的事情一概不问。然而梁帅却深知自己的过错,出入的军人都带着武器,温造也并不戒备。后来,在球场设宴,命令全体官兵可以带武器去赴宴。去后命令在长廊下就餐。宴会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