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部分 (第1/4页)

一说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隋末,广州好事僧得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以铜为之。龟腹受一升。以水贮之。龟则动四足行。所在能去)三曰如意。(以铁为文。光明洞彻。色如水晶)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出《纪闻》)

唐朝贞观年间,江南越州有一老僧叫辨才,是前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的守门弟子。智永禅师临死前,将他珍藏一世的先祖王羲之的著名书法真迹《兰亭序》传给辨才。辨才和尚得到这一无价墨宝后,怕将它失落了,于是在自己卧室的伏梁上凿一暗穴,密秘地将《兰亭序》藏在里面,就象师父在时那样珍重保护它。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处理国家政务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凡是能收集到的王羲之的真草书帖,他都设法弄到了,供他临摹、观赏。唯有《兰亭序》没有得到手。经过多方探询、寻找,得知这份名帖现在江南越州高僧辨才手中。于是派人带着他亲手写的敕书去江南越中召请辨才进京,在宫内为他设置诵经修行的道场来供养他。太宗皇帝给予他特殊的礼遇,除了日常用度优厚外,还赏赐给他许多贵重物品。几天以后,一次谈到书法时,问辨才和尚知不知道《兰亭序》的下落。虽经多方劝诱,辨才只是说他在侍奉师父智永惮师过世后,几经丧乱,不知道遗失到哪里去了。既然没有从辨才口中得到什么结果,于是又让他回到越中。后来,进一步探究推断,认为《兰亭序》还是在辨才手中。于是又敕命辨才进京入宫,重新追问他《兰亭序》的下落。

反复三次,辨才和尚都拒不承认在他手中。唐太宗对左右的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偏爱的至宝。但是他遗留下来的全部书帖中,没有象《兰亭序》这样好的。为了得到它让我一观,使得我经常睡不着觉吃不下去饭。这个辨才和尚年事已高,这本《兰亭序》真迹留在他手中也没有什么大用处。如果能得到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想出一个计谋智取,必能从辨才和尚手中将它弄出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前朝梁元帝的曾孙,现在居位在魏州萃县,有才艺、多谋略,可以担任这个差使。如果派他去越中,他一定能完成这一重任将《兰亭序》弄到手。”于是,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奉召到京晋见太宗后说:“如果让我充当公使,直接向辨才和尚索取《兰亭序》,恐怕是有出使不义,无理之嫌。臣请换上便装用私访的形式到越中去会见辨才和尚。这就还需要王羲之父子几份真实杂帖作为诱饵。”太宗采纳了萧翼的这个办法,并按照他提出的条件,给了他几份王羲之父子的杂帖随身带着。萧翼于是脱去官服、冠带,改穿便服出京南下至洛潭,搭乘一位商人的货船直下越州。到了越州后,萧翼又换上一领宽大的黄衫,作随意无拘束状,象是一位远从山东来的书生,傍晚时走进永欣寺院。他假作观赏寺院廊房上的壁画,似乎很随意地走进辨才和尚居住的庭院,在房门前站下。辨才和尚远远看见萧翼走来,问道:“施主,你是从哪里来的?”萧翼走上前去拜见,说:“弟子是北方人,带来少许蚕种来卖。遇到寺庙都看看,在这里遇到方丈真是三生有幸。一番寒暄过后,二人觉得言谈很投缘。辨才将萧翼请到禅房中就坐,一起奕棋弹琴,或玩投壶、握槊一类的赌博游戏,玩得很是高兴。待到谈文论史,更是意趣相投。辨才说道:”你我初次相识,就这样相投,真应了两句古诗:不投缘的,两人在一起谈到头发白,还象是刚刚认识;若投缘,途中相遇两驾车并靠在一块儿聊几句,如同相知多年。今后,你我的形踪都无定处,说不上还能不能再相遇。今晚,先生就宿在我这禅房中吧。“于是让伙房里的小和尚送来缸面、药酒、瓜果等。江东人所说的”缸面“,如同河北人说的”瓮头“,就是刚刚酿出来的新酒。两人对坐饮酒,酒助谈兴,好不畅快!酒喝到酣畅时,两人即席抓签吟诗,辨才抓得一签是”来“字韻,吟得一诗:启开刚刚酿得的一缸酒,来招待远从万里来的新朋友。我们都如行云野鹤一样的山野之人,有着相同的冷落与寂寞。然而今晚人们可以同在月光下吟诗咏物、徘徊赏月。夜深了,听着孤独的琴声更容易惹起你的万千思绪;长风吹来,羁旅在外的孤雁仰天发生悲哀的长鸣。不是君子你有什么密秘的法术,谁还愿意顾看我这个行将入木的老僧人呢?萧翼抓得的是”招“字签,也吟得一诗:我们偶然相逢在这千载古寺里共度这美景良宵,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