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部分 (第1/4页)

鹊医经一卷。因精学之,遂名振海内。仕至濮阳太守。子秋夫为射阳令,尝有鬼呻吟,声甚凑苦。秋夫问曰:“汝是鬼也,何所须?”鬼曰:“我姓斛斯,家在东阳。患腰痛而死。虽为鬼,疼痛犹不可忍。闻君善术,愿见救济。”秋夫曰:“汝是鬼,无形,云何措治?”鬼曰:“君但缚刍作人。按孔穴(穴原作定,据明抄本改)针之。”秋夫如其言,为针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而埋之。明日,见一人来谢曰:“蒙君疗疾,复为设祭,除饥解疾,感惠实多。”忽然不见。当代服其通灵。(出《谈薮》)

又宋明帝宫人患腰疼牵心,发即气绝。众医以为肉症。徐文伯曰:“此发瘕也。”以油灌之,则吐物如发。稍稍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悬柱上,水滴尽,一发而已。病即愈。(出《谈薮》)

宋国徐文伯曾与宋国的少帝一起走出乐游苑门,遇见一孕妇。少帝也擅长诊病,他给妇人诊视后说:“是个女孩。”又问文伯,徐文伯说:“一男一女。男孩在左边,青黑色,比女孩小一些。”少帝性子急,令剖妇人腹。徐文伯不忍心,说:“请让我给她用针,胎儿一定能下来。”于是针那孕妇脚的太阴穴,并用手按摩她的阳明穴。用针后,胎儿随之落下来,果然和他说的一样。徐文伯有学问,品德好,不畏权贵,不以医术为自己的职业,深得张融的赏识,多次任泰山的太守。徐文伯的祖父徐熙之崇尚黄帝和老子,在秦望山过着隐居的生活。有位道士路过他那时向他讨水喝,之后留下一只胡芦,说:“你的子孙就用这个道术来拯救人世吧,必定能得至二千石的报酬。”徐熙之打开一看,原来里面装的是扁鹊的医书一卷。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医术,终于名振四方。他做官做到濮阳太守。徐熙之的儿子徐秋夫任射阳县令时,曾经有一次,他听见鬼在呻吟,声音非常凄苦。徐秋夫问道:“你这鬼,要干什么?”鬼说:“我姓斛斯,家住在阳县,因患腰痛病死,现在虽然做了鬼但还是疼得不能忍受,听说你医术很好,希望你救救我。”徐秋夫说:“你是鬼,没有形状,我怎么给你治疗啊?”鬼说:“你只要割草,扎个草人,按着穴位用针就可以了。”徐秋夫按着鬼说的,扎好草人,在四个穴位用了针,又在肩部的三个穴位用了针,又摆酒供食,祭祷之后才把草人埋掉。第二天有人来谢徐秋夫,说:“承蒙你为我治病,又为我设祭,除病解饥,你对我的恩惠太多了,真该好好谢谢你!”说完,忽然不见踪影。与徐秋夫同时代的人都佩服他能通鬼神。

又,宋明帝的一位宫女患腰痛病,连着心也痛,发病时就不省人事。许多医生都诊断是肉症,徐文伯诊视过后,说:“此病是发症。”给这宫女灌了油之后,她就吐出了象头发样的东西,轻轻拨弄它,有三尺长,头已经长成蛇的形状。能动,把它悬挂在柱上,水滴尽后,一根头发罢了,病就全好了。

徐嗣伯

徐嗣伯字德绍,善清言,精于医术。曾有一妪,患滞淤,积年不差。嗣伯为之诊疾曰:“此尸注也,当须死人枕煮服之可愈。”于是就古塚中得一枕,枕以半边腐缺,服之即差。

后秣陵人张景年十五,腹胀面黄,众医不疗。以问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当以死人枕煮服之。”依语,煮枕以服之,得大利,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蛔虫,头坚如石者五六升许,病即差。后沈僧翼眼痛,又多见鬼物。以问之,嗣伯曰:“邪气入肝,可觅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于故处。”如其言又愈。王晏知而问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疗之,俱差何也?”答曰:“尸注者,鬼气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滞。得死人枕促之,魂气飞越,不复附体,故尸注可差。石蛔者,医疗即僻。蛔虫转坚,世间药不能除,所以须鬼物驱之,然后可散也。夫邪气入肝,故使眼痛而见魍魉。应须邪物以钓其气,因而去之,所以令埋于故处也。晏深叹其神妙。(出《南史》)

徐嗣伯字德绍,善谈老庄之道,精通医术。曾有一老妇人,患有滞淤病,多年不愈。徐嗣伯给她诊视,说:“这是鬼附身,应该用死人的枕头煮后服用,可以治好你的病,”于是老夫人从古墓中找到一只已经半边腐烂,残缺不全的死人枕头,煮后服用,病就好了。后来,有秣陵人张景,十五岁,腹胀,面目焦黄,许多医生都不给他治了,因此就去找徐嗣伯。徐嗣伯说:“这是石蛔!应该用死人枕煮后服用。”张景按嗣伯的话去做,煮死人枕服用后,去大解,便出了蛔虫。这些蛔虫坚硬如石头,约有六、七寸长。打下蛔虫后,张景的病就好了。后来还有一位叫沈翼的和尚眼睛疼痛,并常常看见鬼。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