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部分 (第1/4页)

儿即应声报云:“法师以弟子声高而身小,何不以声而补身。法师眼深而鼻长,何不截鼻而补眼。”众皆惊异,起立大笑。

是时暑月,法师左手把如意,右手摇扇。众笑声未定,法师又思量答语:以所摇扇,掩面低头。儿又大声语云:“团圆形如满月,不藏顾兔,翻掩雄狐。”众大笑。法师即去扇,以如意指麾,别送问,并语未得尽,忽如意头落。儿即起谓法师曰:“如意既折,义锋亦摧。”

即于座前,长揖而去。此僧既怒且惭,更无以应,无不惊叹称笑。(出《启颜录》)

隋朝时,有个通晓《佛经》经、律、论三藏的僧人,他的父亲原本是个胡人。这位僧人虽然生长在中国,相貌举止还是像胡人。他德行功业特别高,还具有敏捷的思维,擅长辩讲。一次,这位三藏僧人在四月八日这天设置斋会,讲说佛法。那天,朝中的文武官员,以及普通市民、僧人,前来听讲的有一千多人。在这位僧人讲法时,大德高僧及朝中的官员,前后有十多人跟他争论,都是能言善辩的人。尽管提出的问题都很难,这位三藏法师却都能立即回答,而且讲述的道理无穷无尽。最后,有个姓赵的小孩,年仅十三岁,从人群里站起来跟三藏僧人问答。三藏僧人敏捷的辩才既然已经超过刚才那些参与议论的人,况且这些人都是修养极高、德高望重的老臣。忽然间冒出个小孩要跟这位胡人和尚辩谈,在场的众人都惊怪好笑。然而这位赵小孩神情很是镇静,一点也不怯场。坐下后,便大声问这位高僧:“从前来的一些野胡和尚来讲经说法都有经文,不知你这位胡和尚讲的这些出自什么经典?”胡人和尚说:“这个小孩声音高而身子矮小,怎么不用声高来补身短呢?”赵小孩马上应声说:“你这位和尚认为我声高身子矮小,为什么不用声音来补身矮。那么,我问你:法师你眼窝深而鼻子长,为什么不将鼻子截下一段补在眼窝上呢?”在场的人们听后都异常震惊,站起身来大笑不止。当时正值伏天盛暑,三藏法师左手挥着一只如意,右手摇着一柄团扇。大家的笑声没有住下来,三藏法师边思考如何回答赵小孩刚才的戏谑边摇着扇子,掩面低头地站在那儿,赵小孩又大声说道:“团扇的形状宛如一轮满月,没有藏着左右顾盼的玉免,却遮掩着一只雄狐(按:谐音‘胡’。)。”“哄!”斋会上又暴发出一阵大笑声。

三藏胡僧听了后,忙收起团扇,左手举起如意指向别处,跟另外人搭话。还没等他们把话说完,不料他手中如意的脑袋掉下来了。赵小孩随即站起身对胡僧说:“你手中的如意已经断了,你议论的话题也接不上稔了,咱们就对辩到这里吧。”说着,走到胡僧座位前面,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去。这位三藏胡僧既恼怒又羞愧,更没有什么话可说。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惊讶、赞叹、称道这个年仅十三岁的赵小孩,而又觉得好笑。

长孙无忌

唐太宗宴近臣,戏以嘲谑。赵公长孙无忌,嘲欧阳询曰:“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询应曰:”缩(缩原作索,据明抄本改。)头连背煖,偅�蔽范呛�V灰蛐幕旎欤��悦嫱磐拧!暗哿踩菰唬骸迸费粞��昶癫晃坊屎笪牛�怨�⒒屎笾�忠病!埃ǔ觥豆��蛹恰罚�

唐太宗设宴招待跟他关系亲近密切的朝臣们,席间,互相戏谑调笑。赵国公长孙无忌嘲谑欧阳询说:“举起胳膊是个‘山’字,放下胳膊又将脑袋埋藏在肩腋中(按:这两句说的意思都是猴子经常做的动作),哪家王朝的麒麟阁(按:汉朝开国初时造麒麟阁,阁上绘画着功臣们的画像)上,画着这样一只猕猴?”欧阳询听后应声说:“缩着脑袋使脊背温暖,带着兜肚是怕肚子寒冷受病。只因为你心中浑浑噩噩,所以你脸上才表现出忧苦不安。”唐太宗听了后,严肃地说:“欧阳询,你就不怕皇后知道吗?”赵国公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

任 环

唐管国公任环酷怕妻。太宗以功赐二侍子,环拜谢,不敢以归。太宗召其妻,赐酒。谓之曰:“妇人妒忌,合当七出。若能改行无妒,则无饮此酒。不尔,可饮之。”曰:“妾不能改妒,请饮酒。”遂饮之。比醉归。与其家死诀。其实非鸩也,既不死。他日,杜正伦讥弄环。环曰:“妇当怕者三,初娶之时,端居若菩萨,岂有人不怕菩萨耶。既长生男女,如养儿大虫,岂有人不怕大虫耶。年老面皱,如鸠盘荼鬼,岂有人不怕鬼耶。以此怕妇,亦何怪焉。”闻者欢喜。(出《御史台记》)

唐朝的管国公任环特别惧怕老婆。唐太宗因为他有功劳,赏赐给他两名侍妾,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