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部分 (第1/4页)

‘未’也是火之位。‘和和其始’是说今天子建年号叫太和是从这开始的,那就是元年。

‘东方有兔,小道元尾’说的是您的姓名。东方甲乙是‘木’,‘兔’是‘卯’,卯附在木上,就是个‘柳’字。小首元尾,是‘光’字。‘经吾道,来吾里’说的是你来了。‘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说的是您的逗留驻足。‘刻乎其壁,奥乎其义。谁人来辨,其东平子’,说的是那当中的意义深奥而又隐晦,唯独我能辨别解释它,东平是我家住的地名,这就又让人相信了吧。象这样来释解,才符合得道的人的遗记。“

李福

洛京北邙太清观钟楼,唐咸通年中,忽然摧塌。有屋檩一条,其中空虚,每撑动触动转,内敲磕有声。人遂相传,来竞观之。道士李威仪不欲聚人,乃令破之,于其间得一黑漆板,上有陷金之字。曰:“山水谁无言,元年遇福重修。”道士赍呈洛中诸官,皆不能详文。李福相公罢镇西川归洛,见此隐文,反复详读数四,遂谓观主曰:“但请度工鸠徒,当以俸余之金,独立完葺也。百年之前,智者勒其志,已冥合今日。安得不重兴观宇乎!”洎观成,或请其由。福曰:“‘山水谁无言’者,今上御名也(咸通名漼也)。‘元年遇福’者,改(”改“原作”福“,据明抄本改)元之初作镇,获俸而回,福其不修,复待何人者哉!”(出《玉堂闲话》)

洛京北邙山太清观有个钟楼,唐咸通年间,突然倒塌。有一条屋檩,中间是空的。每当用手拍打、触动或转动,里面就有敲磕的声响传出来。人们相互传说,都竞相来看。道士李威仪不愿意让许多人聚拢而来,就让人劈开它。在中间得到一个黑漆板,板上有阴文金字。

金字是:“山水谁无言,元年遇福重修。”道士把它拿给洛中的各官员看,都不能明了它的意思。这时,李福相公不镇守西川回归洛阳。看见这个隐文,反复细读多次后,就对观主说:“只管请些木工、瓦工之类的人,我要用我俸禄中的余钱,来独力完成修葺的任务。在百年前,有智慧的人,刻下的志文、现在已经应合在今天。怎么能不重新振兴观宇呢?”到观修好,有人问李福为什么要出钱修观。李福说:“‘山水谁无言’这句说的是现在天子的名字。(咸通帝的名叫漼)‘元年遇福’,说的是改元之初作镇,获俸禄而归洛阳。李福我不修这观,还等什么人修呢?”

熊博

熊博者,本建安津吏。岸崩,得一古冢。藤蔓缠其棺,旁有石铭云:“欲陷不陷被藤缚,欲落不落被沙阁。五百年后遇熊博。”博时贫老,僧为率钱葬之。博后至建州刺史。

(出《稽神录》)

熊博是管理建安津的官吏。有一天河岸塌陷,露出一座古墓。只见藤蔓缠绕着棺木,旁边有块石头刻铭文说:“欲陷不陷被藤缚,欲落不落被沙阁。五百年后遇熊博。”熊博当时很贫困。是由僧人集钱替他安葬了古棺。熊博后来官至建州刺史。

王敬之

故邺都之西北门,曰芳林乡。齐村民王敬之,编户中尤贫者,常以樵苏为业。丙午岁秋九月,因掘一株铜雀台下,其地歘然小陷。随而锸之,三尺许,得一苍石,大如盆。遂力索之,石忽破为二。若摧殻然。中有苍石匣,长尺有咫,厚三寸,广四寸。敬之骇,内诸畚中以归。洁之以水,则温润昭烂,真奇宝也。四旁及背引起龙骧凤翥及花葩之状,雕镂奇诡,殆非人工。徐启之,中有白玉板,上刻大篆六行。文曰:“上土巴灰除虚除,伊尹东北八九余,秦赵多应分五玉,白丝(明抄本无”丝“字)竹木子世世居。但看六六百中外,世主留难如国如。”于是敬之持以献魏帅乐彦真,彦真赍以束帛,而蠲其地征焉。亦无能洞达其隐词者。噫,当曹氏石氏高氏之代,斯则邺之王气休运所钟,于是诸贤众矣。焉知不有阴睹后代,总括风云,幅裂山河之事,而瘗玉以谶之。今石既出,其事将兆矣。(出皇甫枚《玉匣记》)

原邺都的西北门外,有个叫芳林乡的地方。有个平民百姓王敬之,在所有在册的平民中,是最为贫困的。他常常靠打柴割草为业。丙午年九月间,因在铜雀台下挖一棵树,地面突然下陷,于是就往下挖,挖到三尺多深时,发现一块青石,其大小如盆。于是就用力往出抠,结果石头忽然破裂为两半,简直像裂开的果核一般。里面有一个青石匣,长一尺多,厚三寸,宽四寸。王敬之很惊惧,把匣放到竹筐中拿回去。用水洗干净后,那石匣光滑璀璨,真是奇世之宝。四面及背上均有盘龙雕凤和花葩图形,雕刻得十分奇特,决非人工所致。慢慢地把它打开,里边有块白玉板,上面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