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部分 (第1/4页)

辍妒耙偶恰罚�

燕昭王坐在握日台上,有一些白脖颈的黑色大鸟飞来,停落在王所。那鸟衔来一颗明澈发光的珍珠。珍珠圆径一尺,色黑如漆,把它悬挂于空中,各种鬼神都不能隐蔽其本来面目。此珠出自阴泉之底。阴泉在寒山之北,圆水之中。据说圆水里的水常常圆转而流。圆水里有黑蚌,来往飞翔于五山之中。黄帝、务成子游寒山的时候,曾在高坐之上得到过黑蚌,所以人们才知道黑蚌的灵验。燕昭王时,那产黑蚌的方国来进献。燕昭王取宝璋之水,将黑蚌洗净,叹道:“我将有可以悬挂的小太阳小月亮啦!”发现黑蚌生珠,已经有八九千回了。这种蚌一千年一生珠,它产的珠子渐渐减小。燕昭王经常怀揣和把玩这颗珍珠,时值酷暑盛夏,体肤微有凉感。故而名曰消暑招凉珠。

汉高后

汉高后时,下书求三寸珠。仙人朱仲,在会稽市贩珠,乃献之。赐金百斤。鲁元公主私以金七百斤,从仲求珠。复献四寸者。(出《列仙传》)

汉高后时,下诏书征求直径够三寸的大珍珠。有个名叫朱仲的仙人,在会稽那地方做珍珠买卖,就献上一颗。汉高后赐给他黄金百斤。鲁元公主私下用七百斤黄金的代价,向朱仲谋求大珍珠,朱仲便献给她一个直径有四寸长的。

后汉章帝

后汉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馆陶,大如李,有明耀。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滨(“滨”

原作“昏”,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大如鸡子,圆四寸八分。(出《列仙传》)

后汉章帝元和元年,在馆陶发现了一颗明珠,像李子那么大,能发光。元和三年,在豫章海滨发现一颗明月珠,像鸡蛋那么大,圆长四寸八分。

梁武帝

梁大同中,骤雨殿前,有杂色宝珠。梁武有喜色。虞寄上《瑞雨颂》。(出《酉阳杂俎》)

梁大同年间,一场大暴雨夹着杂色珍珠落在殿前。梁武帝非常高兴。管理山泽的官便献上一首《瑞雨颂》。

火 珠

贞观初,林邑献火珠。状如水精。云:于罗刹国得。其人朱发黑身,兽牙鹰爪。(出《国史异纂》)

贞观初年,林邑献给皇上一颗火珠。火珠的样子很像水精。说此珠是从罗刹国弄来的。

罗刹国的人,红头发,黑皮肤,齿如兽牙,手似鹰爪。

鲸鱼目

南海有珠,即鲸目瞳。夜可以鉴,谓之夜光。凡珠有龙珠,龙所吐也。蛇珠,蛇所吐也。南海俗云:“蛇珠千枚,不及一玫瑰。”言蛇珠贱也。玫瑰亦珠名。越人俗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名珠儿。吴越间俗说:“明珠一斛,贵如玉者。”合浦有珠市。(出《述异记》)

南海产有珍珠,就是鲸鱼的瞳仁儿。这种珍珠夜间可以照出人影,叫做夜光珠。大凡珍珠有龙珠,是龙吐的;有蛇珠,是蛇吐的。南海有这样的俗语:“蛇珠上千枚,不如一玫瑰。”这是说蛇珠不值钱。“玫瑰”也是一种珍珠的名称。越人有这样的的俗语:“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颗龙珠。”越人有以珠为上宝的习俗,生女孩叫“珠娘”,生男孩就叫“珠儿”。吴越一带的俗语说:“明珠一斛,其价如玉。”合浦有专门买卖珍珠的集市。

珠 池

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以充贡赋。耆旧传云,太守贪则(“则”原作“即”,据明抄本改)珠远(“远”原作“送”,据明抄本改)去。皆采老蚌,剖而取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寸照室之珠,但有其说,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贯之以篾,曝乾,谓之珠母。容桂率将脯烧之,以荐酒也。肉中有细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随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出《岭表录异》)

廉州边海里有一个岛屿,岛上有一个大池,叫做珠池。每年刺史征收贡赋,都亲自监督采珠户到珠池中采来缴纳。据老年人传说,如果太守贪婪,那么珍珠就会远离而去,难以采到。采上来的都是老蚌,把蚌剖开从中取珠。珠池在海边,人们都怀疑池底与海是相通的。

但是池水极深,不可探测。池中所产的珍珠,像豌豆那么大的,是普通的珍珠;像弹丸那么大的,也时常可能采到;直径一寸能照亮屋子的珍珠,却只有其说,不可遇到。另外,把小蚌的肉取出,用竹篾穿起来晒干,叫做珠母,容桂一带一般都用它炒菜下酒。见到肉中有米粒大小的珍珠的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