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部分 (第1/4页)

许,宛然皆具。(出《感应经》)

《王子年拾遗》上说:“方丈山之东有一个龙场,方圆一千里,龙皮龙骨堆积如山,布散一百多顷。”《述异记》:“晋宁县有一个龙葬洲。老人们讲,龙在这个洲上蜕骨,那水里至今还多有龙骨。考察那里的山岭峰峦,凡是能兴云雨的地方,都有龙骨。有的深,有的浅,大多在土里边。齿、角、尾、足,都很像。大的几十丈,有的粗满十围;小的才一二尺,有的三四寸,体形都具备。曾经借采取的机会见过。”《论衡》说:“蝉在肚子里生长发育,破开背爬出来,一定要借着雨天来蜕变,就像蛇蜕皮一样。”近来蒲洲有一个人家拆草屋,在梁栋上得到一根龙骨,长一丈左右,什么部位都很完备。

五色石

天目山人全文猛于新丰后湖观音寺西岸,获一五色石大如斗。文彩盘蹙,如有夜光。文猛以为神异,抱献之梁武。梁武喜,命置于大极殿侧。将年余,石忽光照廊庑,有声如雷。

帝以为不祥,召杰公示之。对曰:“此上界化生龙之石也,非人间物。若以洛水赤砺石和酒合药,煮之百余沸,柔软可食。琢以为饮食之器,令人延寿。福德之人,所应受用。有声者,龙欲取之。”帝令驰取赤石。如其法,命工琢之以为瓯,各容五斗之半,以盛御膳。香美殊常。以其余屑,置于旧处。忽有赤龙,扬须鼓鬣,掉尾入殿,拥石腾跃而去。帝遣推验。乃是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斗龙所竞之石。其瓯遭侯景之乱,不知所之。(出《梁四公记》)

天目山人全文猛,在新丰后湖观音寺的西岸,得到一块斗那么大的五色石头。石头的纹彩盘旋紧蹙,好像有夜光。全文猛以为是神奇之物,就抱着它献给了梁武帝。梁武帝很高兴,让把它放在大极殿旁边。将近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块石头忽然光芒四射,发出雷一样的响声。梁武帝认为是不祥之兆,就召来杰公,把这石头给他看。杰公说:“这是上界的活龙变成的石头,不是人间的东西。如果用洛水的赤砺石和上酒,合成一种药,用这药把这石头煮沸一百次,这石头就变得柔软可吃了。把它雕琢成饮食器皿,能使人延长寿命。这是有福有德的人才享用得了的。其中有声的,龙就要下来取它。”梁武帝派人骑马去取来赤色砺石,就像杰公说的办法那样,命工匠把石头雕琢成盆,用来盛御膳。用这种盆盛的饭菜,格外香美,与众不同。把雕琢剩下的石屑,又放到原来的地方。忽然有一天,一条红色的龙,张牙舞爪地掉尾进入大极殿,抱着那些石头就腾跃而去。梁武帝派人推求查验此事,原来这块五色之石是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斗龙竞赛用的石头。雕成的那个盆,遭到侯景之乱以后,就不知道哪儿去了。

震泽洞

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余尺。有长城乃仰公睺误堕洞中,旁行,升降五十余里,至一龙宫。周围四五里,下有青泥至膝,有宫室门阙。龙以气辟水,霏如轻雾,昼夜光明。

遇守门小蛟龙,张鳞奋爪拒之,不得入。公睺在洞百有余日,食青泥,味若粳米。忽仿佛说得归路,寻出之。为吴郡守时,乃具事闻梁武帝。帝问杰公。公曰:“此洞穴有四枝:一通洞庭湖西岸,一通蜀道青衣浦北岸,一通罗浮两山间穴溪,一通枯桑岛东岸。益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数卫护此珠。龙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燕。若遣使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嘉。乃诏有能使者,厚赏之。有会稽郡鄮县白水乡郎(“郎”原作“即”。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庾毗罗请行。杰公曰:“汝五世祖烧杀鄮县东海谭之龙百余头,还为龙所害。汝龙门之宄也,可行乎?”毗罗伏实,乃止。于是合浦郡洛黎县瓯越罗子春兄弟二人,上书自言:“家代于陵水罗水龙为婚,远祖矜能化恶龙。晋简文帝以臣祖和化毒龙。今龙化县,即是臣祖住宅也。象郡石龙,刚猛难化,臣祖化之。化石龙县是也。东海南天台湘川彭蠡铜鼓石头等诸水大龙,皆识臣宗祖,亦知臣是其子孙。请通帝命。”杰公曰:“汝家制龙石尚在否?”答曰:“在在。谨赍至都,试取观之。”公曰:“汝石但能制微风雨召戎虏之龙,不能制海王珠藏之龙。”又问曰:“汝有西海龙脑香否?”曰:“无。”公曰:“奈之何御龙?”帝曰:“事不谐矣。”公曰:“西海大船,求龙脑香可得。昔桐柏真人数扬道义,许谧、茅容乘龙,各赠制龙石十斤。今亦应在,请访之。”帝敕命求之。于茅山华龙(许本、“龙”作“阳”)隐居陶弘景得石两片。公曰:“是矣。”帝敕百工,以于阗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发其光,取宣州空青,汰其甚精者,用海鱼胶之,成二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