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部分 (第1/4页)

。贵人对县令说:“承蒙你赐给我婚姻,我哪敢不来拜见。”

当初县令在任的时候,有个没出嫁的女儿,到现在已经十六岁了。县令说:“我根本就不认识你,怎么能把女儿许给你呢?”刘成说:“不把女儿嫁给我,事情也好办。”说完,他用右手拉着口站在那里,县令的房屋顷刻间开始震动,井和厕所互相流淌,什么东西都漂荡不定。县令不得已,只好答应了。当时约定在第二天送礼成亲。成亲之后,刘成总住在县令家里。他送的礼很丰厚,资助的东西也很多,家里的人们不讨厌他。后来,县令的儿子来到京城,求见罗公远。罗公远说:“这个狐狸原先没什么能耐,现在却掌握天帝的‘符箓’了,我也比不上的,有啥办法!”县令的儿子恳切地请求,罗公远才答应跟他走一趟。不久到了县令的居所。罗公远在县令门前十几步的地方设立一坛。刘成拿着木杖来到坛前,骂老道士说:“你来干什么来了?你什么也不怕?”罗公远做法已成,就让刘成和他交战。刘成坐在县令的门口,罗公远坐在坛上。罗公远就用东西袭击刘成。刘成倒在地上,老半天才起来。

刘成也用什么东西袭击罗公远。罗公远也倒在地上,和刘成一样。如此往返进行了几十次。

罗公远忽然对弟子说:“他把我打死,你应该大哭,我得用神法绑他。”等到刘成打的时候,罗公远倒在地上,弟子便大哭。刘成很得意,没有防备。罗公远于是就用神法袭击刘成。刘成十分害怕,自己说力已用尽,就变成了一只狐狸。罗公远已经站起来,用坐具打狐狸,把它装进一个大口袋里,乘驿站的车马回京。唐玄宗看了这狐狸,把它当成一种笑料。

罗公远上前报告说,“这是天狐,不能杀,应该把它流放到东方去。”于是就写符把它流放到新罗。狐狸拿着符飞去。现在新罗有刘成神,当地人对这神很恭敬。

李元恭

唐吏部侍郎李元恭,其外孙女崔氏,容色殊丽,年十五六,忽得魅疾。久之,狐遂见形为少年,自称胡郎。累求术士不能去。元恭子博学多智,常问胡郎亦学否?狐乃谈论,无所不至。多质疑于狐,颇狎乐。久之,谓崔氏曰:“人生不可不学。”乃引一老人授崔经史。

前后三载,颇通诸家大义。又引一人,教之书。涉一载,又以工书著称。又云:“妇人何不会音声?箜篌琵琶,此故凡乐,不如诸曲,备尽其妙。及他名曲,不可胜纪。自云亦善《广陵散》。比屡见嵇中散,不使授人。其于《乌夜啼》。尤善传其妙。李后问:”胡郎何以不迎妇归家?“狐甚喜,便拜谢云:”亦久怀之。所不敢者,以人微故尔。“是日遍拜家人,欢跃备至。李问胡郎欲迎女子,宅在何所?狐云:”某舍门前有二大竹。“时李氏家有竹园。李因寻行所,见二大竹间有一小孔,竟是狐窟。引水灌之,初得猳狢及他狐数十枚。最后有一老狐,衣绿衫,从孔中出,是其素所著衫也,家人喜云:”胡郎出矣!“杀之,其怪遂绝。(出《广异记》)

唐朝吏部侍郎李元恭,他的外孙女崔氏,姿色殊丽,十五六岁的年纪,忽然被狐狸精魔上了。时间长了,那狐狸就变成一个青年男子,自称胡郎。李家多次请术士也不能把他除掉。李元恭的儿子博学多智,曾经问胡郎也有学业没有。狐狸就开始谈论,天南地北,古往今来,无所不谈。他让狐狸解答许多疑难问题,与狐狸相处得很亲近,很随便。时间长了,胡郎就对崔氏说:“人生一世,不能不学点什么。”于是就领来一位老人给崔氏讲授经史。

前后三年,崔氏很懂得各家的大义。又领来一人,教崔氏书法。经过一年,崔氏又因为工于书法而闻名。又说:“妇人为什么不会点音乐?箜篌、琵琶,这些本来都是平常乐器,不如学弹琴。”又领来一人,善于弹琴,说姓胡,是隋朝时阳翟县的博士。这位姓胡的琴师把各种曲子全教给她,把曲子的妙处全都讲出来,以及其它名曲,不可胜数。琴师自己说也善于《广陵散》,接连多次见过嵇康,但稽康不让把《广陵散》教给别人。他对于《乌夜啼》尤其能表达出它的奥妙。李元恭的儿子后来问道:“胡郎为什么不把媳妇娶回家去呢?”狐狸特别高兴,就拜谢说:“我也很早就这么想了,之所以没敢说,是因为我的地位太微贱了。”这一天狐狸遍拜家人,欣喜若狂。李元恭的儿子问胡郎要来迎妻子,家在什么地方。

狐狸说:“我家门前有两棵大竹子。”当时李家有竹园。李元恭的儿子就寻找狐狸的行踪,见两棵大竹子之间有一个小孔,知道这是狐狸洞,就往里灌水,先灌出来猳狢及其它狐狸几十只。最后有一只老狐狸,穿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