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 (第1/4页)

张 浚

黄巢犯阙,僖宗幸蜀。张浚白身未有名第,时在河中永乐庄居。里有一道人,或麻衣,或羽帔,不可亲狎。一日张在村路中行。后有唤:“张三十四郎,驾前待尔破贼。”回顾,乃是此道人。浚曰:“一布衣尔,何阶缘而能破贼乎?”道者勉其入蜀,时浚母有疾,未果南行。道者乃遗两粒丹曰:“服此可十年无恙。”浚得药奉亲,所疾痊复。后历登台辅,道者亦不复见。破贼之说,何其验哉。(出《北梦琐言》)

黄巢起事的时候,唐僖宗逃难到了西蜀。张浚当时是个没有及第没有官位的平民,家住河中永乐庄。村里有个道人,无论是身穿麻布衣服的平民百姓,还是身着羽冠霞帔的诰命大员,都不敢侮辱他。一天,张浚在村里路上行走,背后有人招呼:“张三十四郎,皇上那边等你去破贼寇呢!”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道人。张浚说:“我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凭着什么去破贼呢?”道人劝他去西蜀,当时张浚的母亲正有病,所以没有去成,道士送给他两粒丹药,说:“吃了这两粒药,可以保证十年之内不生病。”张浚得了药拿去送给母亲吃,母亲吃了以后立即痊愈了。后来张浚官运亨通,得坐高位,这个道人再也没有见到。当时这位道人的破贼之说,是多么灵验呵!

金州道人

金统水在金州。巢寇犯阙之年,有崔某为安康守,大驾已幸岷峨。惟金州地僻,户口晏如。忽有一道人诣崔言事曰:“方今中原版荡,乘舆播迁,宗社陵夷,鞠为茂草,使君岂无心殄寇乎?”崔曰:“泰山既颓,一木搘之可乎?”客曰:“不然,所言殄者,不必以剑戟争锋,力战原野。”崔曰:“公将如何?”客曰:“使君境内有黄巢谷统水,知之乎?”

曰:“不知,请询其州人。”州人曰:“有之。”客曰:“巢贼禀此而生,请使君差丁役,赍畚锸,同往掘之,必有所得。”乃去州数百里,深山中果有此名号者。客遂令寻源而劚之,仍使断其山冈,穷其泉源。泉源中有一窟,窟中有一黄腰人,既逼之,遂举身自扑,呦然而卒。穴中又获宝剑一。客又曰:“吾为天下破贼讫。”崔遂西向进剑及黄腰,未逾剑利,闻巢贼已平,大驾复国矣。(出《王氏见闻录》)

金统河在金州境内。黄巢的军队进犯京城的那一年,有个姓崔的镇守安康,皇帝避难到了四川的岷山峨嵋山一带。金州地处偏僻,人口稀少。忽然有个道人找到这个姓崔的告诉他一件事,说:“眼下中原地区动荡不定,皇上的车驾已经迁移,祖宗社稷遭受践踏,成为荒草。您难道没想到去平灭贼寇吗?”崔说:“泰山都倒了,一根柱子能顶起来吗?”道人说:“不是这个意思。我所说的平灭贼寇,不一定就是持刀拿枪去争高低,与敌人征战在疆场上。”崔说:“那你将要我怎样呢?”道人说:“你管辖的地区内有一条黄巢谷金统河,知道吗?”崔说:“不知道。”询问金州人,金州人说有这么条金统河。道人说:“黄巢逆贼因为有了它才能活。请你差遣劳力,带上土篮锹镐,一块儿去把它挖了,肯定会有收获。”他们带着人到了离金州城几百里的地方,在深山沟里果然有一条叫金统河的,道人便让大家寻找源头动手挖掘,挖断山梁一直挖到泉源,在泉源中发现有一个洞,洞里有一个黄腰的人,当人们靠近他时,他就自己纵身扑倒在地,叫了一声就死了。在洞穴里还找到一把宝剑。道人说:“我为天下破除贼寇的工作,现在已经结束了。”崔于是向着峨嵋方向进献宝剑及黄腰人,还没走到剑利便听到黄巢贼寇已经平息,皇上已经恢复了天下。

李 生

中和末。有明经李生应举如长安,途遇道士同行宿,数日,言意相得。入关相别,因言黄白之术。道士曰:“点化之事,神仙浅术也。但世人多贪,将以济其侈,故仙道秘之。夫至道不烦,仙方简易,今人或贵重其药,艰难其事,皆非也。吾观子性静而寡欲,似可教者。今以方授子,趣以济乏绝而已。如遂能不仕,亦当不匮衣食。如得禄,则勿复为,为之则贪也,仙道所不许也。”因手疏方授之而别。方常药草数种而已。每遇乏绝,依方为之,无不成者。后及第,历州县官,时时为之,所得转少。及为南昌令,复为之,绝不成矣。从子智修为沙门,李以数丸与之,智修后游钟离,止卖药家。烧银得二十两,以易衣。时刘仁轨为刺史,方好其事,为人所告,遁而获免。(出《稽神录》)

唐朝中和末年,有个李生要到西安去参加明经科目的科举考试,途中遇见一个道士与他一同赶路一起住宿,相处多日,两人说得很投机。入关相别时,因为谈到炼丹术,道士说:“炼丹一事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