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部分 (第1/4页)

李德裕

李德裕神俊,宪宗赏之,坐于膝上。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武相元衡召之,谓曰:“吾子在家,所嗜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因戏曰:“公诚陟大痴耳。”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所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由是振名。(出《北梦琐言》)

李德裕天赋才智出众,宪宗皇帝很喜欢他,将他抱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他的父亲李吉甫经常在同事面前夸奖他机敏善辩。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问李德裕说:“你在家喜欢看什么书?”意思是看他的志向是什么。李德裕不回答。第二天,武元衡告诉了李吉甫。并开玩笑说:“这个孩子是个呆子。”李吉甫回去以后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武元衡身为皇帝的辅政大臣,不问如何治理国家,而问读什么书,读书有成的人均担任礼部的职务。他的话不合适,所以我不回答。”李吉甫第二天又告诉了武元衡,武元衡非常惭愧。由于这件事,李德裕的声名迅速传播开来。

白居易

白居易,季庚之子,始生未能言,默识之无二字,乳媪试之,能百指而不误。间日复试之,亦然。既能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掌贡闱,居易求试,一举擢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习性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为时楷式,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会宪宗新即位,始用为翰林学士。(出元祯《长庆集序》)

白居易是白季庚的儿子,他刚生下来不久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能默认“之无”二字,乳母考他,他能够准确地用手指认百次而不出现错误。隔一天再考他,仍然一样。会说话以后,他读书非常用功,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五岁时就学懂声调韵脚,十五岁就能作诗赋。二十七岁被推荐参加考取进士。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科举考试,白居易一举便被录取。第二年,选拔官员他又被录取。从此他作了《性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均成为当时的典范文章。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争着传抄他的文章。宪宗皇帝即位,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崔铉

魏公崔相铉,元略之子也。为童儿时,随父访于韩公滉。滉见而怜之。父曰:“此子尔来诗道颇长。”滉乃指驾上鹰令詠焉。遂命笺笔,略无伫思,于是进曰:“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滉益奇之。叹曰:“此儿可谓前程万里也。”大历三年,侍郎崔郾下及第,果久居廊庙,三拥节旄。大中咸通之中,时推清名重德。宣宗皇帝常朝罢,谓侍臣曰:“崔铉真贵人,裴休真措大。”初李石镇江陵,辟为戎卒,一旦拂袖而去。既入京,登上第,俄升翰苑。李未离荆渚,崔既秉钧衡,李乃驰笺贺之曰:“某早拜光尘,叨承眷与,深蒙异分,屡接清言。幸曾顾于厚恩,俯见循于末契。

去载分麾南楚,拜节西秦。思贤方詠于嘉鱼,栖止实惭于威凤。宾筵初启,曾陪樽俎之欢。

将幕未移,已存陶镕之下。光生邻部,喜溢辕门。岂唯九土获安,斯亦一方多幸。“乃掌记李骘之词也,于今播于众口。(出《南楚新闻》)

魏公宰相崔铉是崔元略的儿子,他小时候跟他父亲去拜访韩滉,韩滉见了很喜欢他。他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能力有很大进步。”韩滉便指着架上的鹰叫他歌咏。崔铉接过纸笔,不加思索,很快就写完了。他的诗是:“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韩滉更加惊奇,感叹着说:“这个孩子可以说是有万里前程啊!”大历三年崔铉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时被录取。果然长期在朝廷当官,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大中咸通中年,很注重官员的才能品德。宣宗皇帝上朝回来对宦官说:“崔铉真贵人,裴休真贫寒。”当初李石镇守江陵时,召募崔铉为士兵。崔铉拂袖而去,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不久成为翰林学士。李石一直没有离开江陵,崔铉执掌评量人才的权力以后,李石写信向他祝贺说:“我早就目睹了你的风采,承蒙你的热心照顾,深受你的特殊关怀。昔日同你多次清谈,有幸得到你的厚恩,低头就想起我们的情谊。如今我仍在江陵,你却去了京城。思贤方咏于嘉鱼,栖止实惭于威凤。当初在酒宴上,曾陪着你畅快地喝酒。将幕未移,已存陶镕之下,光生邻部,喜溢辕门。岂唯九土获安,斯亦一方多幸。”这是掌记李骘记载下来的,如今已经过众口传播开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