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这个数目远远超过八佰伴。正是从这年起,中内功实施他的正式进军东京的“长虹战”。他以东京为中心,以相隔30—50公里半径的大东京区为设店范围,使大荣分店如彩虹一样环绕东京市。他的第一号超级市场建在东京郊外的原町田,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360O坪(一坪约折3。3平方米),另设大型停车场。

中内功以他的实绩获得商业界的巨大声誉。凭心而论,和田一夫逊于中内功。除韬略与手腕外,八佰伴在热海这个小地方,也是不利因素。中内功无意跨国投资,而八佰伴在海外风生水起,和田一夫也由此获得相当高的知名度,尤其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方。

60年代的残酷竞争,使得合并成为时代潮流。

这种合并有别于前面提到的西友的扩张性的兼并行为。合并建立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以增强实力,抵御大公司的入侵。如NICHll集团和UNY集团,都是地理上接近的县市的地方中小商店,联合起来成为集团公司,统一店名,共同对付打进集团公司势力范围的外来大公司。

这种联合集团,最后成大气候的数日井集团。1963年11月,大阪地区的鸠屋自选商场公司、冈本商店、大和小林商店、埃尔皮斯公司等4家商号合并成立“日井株式会社”。1969年合并的企业有6家,1972年有8家,次年又合并1家,1976年竟合并了10家,1986年又有8家加盟。合并后的企业,都有各自的权益,各分公司之间是横向的关系。1993年日井集团在日本零售业中排第7位,如不是走合并的路子,他们中的许多商店,或许早已成为强敌的美餐。

佳思客集团又属另一种合并路子。佳思客的前身是1926年在东京成立的冈田屋和服店,资本25万日元,在当时是一笔雄厚的资本。1962年2月建立佳思客株式会社,是一间实力较强的百货公司,同年开设超级市场。60年代的激烈竞争和企业兼并之风,使得佳思客在1970年也走上合并之路,与福塔基、冈田屋连锁店、川村等合并。由于佳思客资产最大,品牌最响,合并后的集团仍叫“佳思客株式会社”。但被合并的原商号未由此丧失,仍可以分公司的名义出现,如“佳思客之福塔基”。到70年代末,与佳思客合并的企业有16家之多。佳思客集团的架构比较复杂,有垂直关系,有横向关系。佳思客得益于合并,跻身日本五大超级市场集团。

在这种大气候下,八佰伴该怎么办?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日本掀起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奥运会圣火熄灭,东京空置了大批物业,全国商品过剩。日本陷入经济复苏后的第一次经济低迷。

市景萧条加剧了超级市场引发的商业界竞争,大部分商家的竞争手段似乎只有廉价再廉价。大公司资本雄厚,尚可坚持;中小公司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静冈县内,几乎所有的中小商店都陷入困境。

八佰伴是热海市最大的百货超市公司,也是在本县区乃至周边地区著名的商号。和田一夫有一个设想:利用八佰伴的品牌优势,在县内及周边市镇,吸收愿意加入八佰伴的同业,形成静冈县内最大的百货超市企业集团。

有不少商店愿意加入该集团而成为其地区分号,问题是怎么个弄法?

那么八佰伴仅仅靠付出“品牌”,就能把这些掉进财政泥淖的中小商店归于八佰伴的旗帜下吗?就能不付分文合并其他企业,做上企业集团的盟主吗?

和田一夫开初认为可行,为了抵御东京、大阪的大公司侵占本地的市场,这些中小商号将会团结起来,并且是团结在发起人八佰伴社长和田一夫的周围,与外来的大公司较量个你死我活。

在实施过程中,和田一夫才发现困难重重。这些中小商家并不买八佰伴的帐,他们甚至不承认八佰伴是优质品牌,仅是在地方上知名而已。这些商家各有各的顾客群,各有各的影响范围,他们现在最缺的不是引进品牌,而是财政困难。他们表示,要加入以八佰伴为首的企业集团可以,集团能解决我们目前的财政困难吗?

八佰伴自己也困难重重,哪有剩余的资金注入其他的商店?现实是这么残酷:没有雄厚的财力,休想在同业中做盟主!

和田一夫在好几次公开场合表示,他本人无意在集团公司任职,集团也可以不以八佰伴为核心。集团的各成员公司都是平行关系,不存在谁吃掉谁,谁管辖谁。任凭和田一夫怎么说,总是有人提出反对的充分理由。反对最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