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崇光在港拥有自己的物业,不受租价上涨之累。但集团在日本国内大做地产,而地价楼价急挫,集团负债累累。崇光只能是独善其身、好自为之了。

1990年,西武在太古城开设高级百货店,营业额颇为可观,95。“96年度达8亿港元,但一直未能扭亏为盈。由于西武在日本国内地产业务受到重创,决定收缩香港业务。1996年6月,香港华资著名的精品专卖集团迪生,连收购及注资共斥1。8亿迅元,收购了香港西武百货8成股权。香港西武间接拥有深圳西武55%权益,已获盈利。迪生收购香港西武后,仍继续使用”西武“的商标权,以便香港西武在内地开设西武分店——西式是日本及亚洲著名的百货商号。

在香港的日资百货中,事件频发的是昔日风头最劲的八佰伴。

笔者在前文谈到,“沙田突围”是日资来港发展关键性的一役,更是八佰伴首战香港的一役。沙田八佰伴大获成功,于是就有后来的香港共9间分店的设立。

沙山新城市广场是新地(新鸿基地产)的物业,八佰伴租下这幢大型商厦的中心铺位,带旺了新地的整幢商厦的出租业务,也成全了和田一夫的香港梦。1983年协议租赁时,正值香港信心危机地产低潮,租价出奇的低,和田一夫一签就是10年。

1993年,10年租约即将届满,八佰伴与新地重新谈判续约。新成的代表仍是执行董事陈启铭,期间,和田一夫和新地董事局主席郭炳湘还亲自出马。新地坚持要大幅提高租金,于是,到1994年9月10年租期届满前,八佰伴不得不削减一半面积,关闭了一半店面。

直接原因是租金上涨,这同时说明,沙田八佰伴的盈利已相当差劲。如果单论八佰伴在港的所有百货业务,已经没有盈利。

沙田八佰伴关闭一半店面,是八佰伴集团在港由盛转衰的明显标志。

1994年5月,八佰伴将集团总部的写字楼和“万有楼”卖盘。会展中心49—50层,是和田一夫于1990年从惠泰置业手中买下的,价钱2。2亿港元。4年后出售,售价达5。6亿港元,买主为印尼财团高鼎公司。但由于买家事后却挞订近1。69亿港元,八佰伴将其没收,于1995年再次出售,获款3。5亿港元。

在1994年之前,八佰伴将天水围的嘉湖商场售予新北江集团,还出售了蓝田汇景商场的部分楼层。

对于八佰伴几年来频密出售资产,市场议论纷纷,最具代表性的推测是:八佰伴要把发展重心放在中国内地,因为香港可供发展的空间有限,市场严重饱和。而很少有人认为,八佰伴的内部出现严重的问题。

1996年4月,八佰伴要向内地转移的传言得到非常明确的证实。我们还是先看4月25日《香港商报》的社论:八佰伴集团宣布于6月下旬将总部由香港移至上海,主席和田一夫并将留驻上海坐镇,该项决定在日资以及本港投资者中引起一定震动。八佰伴是颇具影响的跨国企业,和田一夫更被视为眼光独到的成功人士。6年前在香港经济被看淡的情况下,八佰伴将总部由日本迁来香港,短短几年迅速建立了市场地位,旗下5间公司一年多时间相继上市。八佰伴在香港的业务虽然未变,集团总部却破天荒地移去中国,自然引起投资者侧目。

八佰伴总部由港迁沪的原因,和田一夫及集团公关公司均日作出今人信服的解释。和田一夫坦言在可见的将来,香港经济难以我望有大幅增长。他的看法未必是对香港前景抱有悲观情绪,而是就香港的发展空间与中国内地作出的比较。

不可否认,香港去年以来经济放缓,消费瘦弱,对百货零售业形成较大冲击,有的公司被迫裁员或结业,八佰伴的业绩亦不如前并出现亏蚀。在暂时的经济调整面前,经营者需要寻求对策,不过将总部迁移显然不仅仅缘于这种短期因素,而是集团发展战略作出的转移。

如果说八佰伴于1994年在上海设立首间超市是进军中国市场论证的开始,那么,现在,八佰伴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全部论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论证完成时间是在中国制定并通过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之后。

中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展示了既广阔又纵深的投资发展环境。随着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相当大。目前中国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3。32万亿,居民的购买力与日俱增,消费档次越来越高,作为生产、配销、零售一条龙的八佰伴以中国市场为发展重点,自然是明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