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值夭搅恕!庇谑牵��刹奖�スゴ虼薹�牡猎簦�阉�侨�可绷耍�猎舨庞兴�樟病�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安抚远方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和睦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 。’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读解】

凡事都有两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一直注意并提倡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按照传统的观点,失去平衡,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事情就会出毛病。阴阳调和,刚柔相济,事情就会1烦利发展,兴旺发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陈旧过时了,总在讲寻求平衡的中庸之道,为什么就不可以偏激一点,极端一点?为什么不可以矫枉过正?

当然可以。但不要忘记,极端到底,就会了引起强烈的反作用。正如弹簧,用以压迫的力越大,反弹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认真想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仍是受著平衡律的支配。因为平衡律是宇宙间的一条普遍规律。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著软弱。它实№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也不意味著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以强硬手段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等竞争。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大乱。所以,宽和与严厉相互补充调节,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不良后果,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昭公三年)——末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原文】

候使晏婴请继室于晋(1)……

既成昏②,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 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③,吾弗知。 其为陈氏矣(4)。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 旧四量:豆、区、釜、钟(5)。四升为豆,各自其四(6),以登于釜(7),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8),钟乃大矣(9)。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10)。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11),弗加于海。民三其力(12),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13),而三老冻馁(14)。国之诸市,履贱踊贵(15)。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16),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17)。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18)”,已在 矣(19)!“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20);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21),而公室滋侈。道处相望(22),而女富益九(23)。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奕、邵、肯、原、狐、续、庆、伯(24),降在皂隶(25)。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26),以乐滔忧(27)。

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 》曰(28):“昧旦丕显(29),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30)。鹅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31),则公从之。鹅之宗十一族(32),唯羊舌氏在而已。鹅又无子(33),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犯。“

【注释】

① 侯:即 景公,名杵臼。晏婴: 国大夫,字平仲。继室:续娶。②成昏:定婚。③季世;末世,末代。(4)陈氏:指 国人夫陈完的后代宗族。⑤豆、区(ou)、釜、钟: 国的四种量器。(6)各自其四;各用自身的四倍。(7)登;成,升进。(8)登一:加一,指由四进位增加为五进位。(9)钟乃大矣;指钟的增加不止一个 旧量(一釜)。(10)家量:私家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