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4页)

刘桂兰忍不住笑着说道:“嗯哪,要不他赶巧出去,这样大冷天,小家伙早冻坏了。”老田头用手摸一摸炕席,随即说道:“太凉,快去烧烧炕。唉,你们年轻人,仗着身板好,炕也不烧。”说着,揭开炕席,下头炕着苞米,摸摸还有一点热气,忙把小崽子扶到苞米上,叫它炕干身上的湿气。刘桂兰点着松明,跑到外屋,抓一把柴火塞在灶坑里,点了起来,完了又塞进几块干柈子。灶火通红,照着刘桂兰的红红的圆脸和她沿脑盖子上的几根乱发,和她胸脯绷得紧紧的新白布衫子。她伸手理一理乱发,站起身来,走进里屋。老田太太眼睛看不见,起来趁一会热闹,又回西屋去睡了。郭全海蹲在炕头,用破麻布袋子仔仔细细揩擦马驹的湿漉漉的小身体。老田头坐在炕沿,眼睛盯着马崽子,不紧不慢,絮絮叨叨地说起这新生的小玩艺的家史:“它妈是老王家卖给杜善人家的,它爹是杜善人的那个兔灰儿马。它妈年轻的时候,是这屯子里的有名的好马。翻地拉车,赶上最棒的骟马,我瞅瞅小家伙的蹄子。”老田头用手拖住一个胡乱踢着的蹄子,看看说道:“又尖又小,干活准快当。赶到两岁半,个子长得大,就能夹障子①,三岁拉套子,赶到五岁,拉它一刀②,就能给你干十来多年。”

①干轻快活。

②阉。

郭全海搁麻布片子擦净小马的蹄子,一面说道:“我这马崽子早答应送你。”

老田头说:“我可不能要。”

郭全海说:“我是说话算话的,说出的话,不能往回收。”

“说啥也不能要呀。”

“往后再说吧,刘桂兰,你记着,咱们这小家伙断了奶,就拴到老田头马圈里去。”刘桂兰笑着答应。老田头唠一会闲嗑走了。剩下两口子,一面揩擦着小马崽,一面唠着家常嗑。刘桂兰说:“正赶上送粪,它坐月子了。你看这咋办?”

郭全海说:“跟人换换工嘛,叫它多歇几天。这会子小户谁家没有马?在早,大财阀家的牲口多,马下了崽子,歇一个来月,比人坐月子还要娇贵。小户人家的马,下了崽子,才十来多天,就得干活,大的没养好,小的没奶吃。我们只顾说话,忘了它妈了,你快去添点高梁,再整点豆饼,叫它吃着好下奶。”

刘桂兰出去一阵,回来的时候,郭全海正在梳理小马的黄闪闪的茸毛,用手握住它的整整齐齐的小嘴巴子。刘桂兰上炕,还是不困。她东扯西唠,说明年一定要拴一挂小车,上山拉套,不用求人。她说老母猪也快下崽子,又说今年要把后园侍弄得好好的,多种些瓜菜,多栽些葱。她含笑问他:“头回你说爱吃地瓜①,我问老田头要了些籽种,给你种一点,如今有了地,咱们爱吃啥,就种点啥,不像早先……”

郭全海没有吱声,光顾抽烟袋。刘桂兰搂着马驹子,摇晃着,顺着它的茸毛,摸着它的脊梁,冷丁她说道:“我还忘了告诉你。”

这话才说完,她又顿住,脸庞连耳根都涨得通红。郭全海看着她的气色,听着她的言语,叼着烟袋子问道:“你怎么的呐?”

刘桂兰半吞半吐地说道:“我……身上不来了。不知是有病呢,还是咋的?早该来了,过了十天期,往常一天也不差的。”

她脸上绯红,心里却有一种道不出口的欢喜,紧紧搂着马崽子,把自己的脸蛋贴在马崽子的长长的小脸上。郭全海没有吱声,她却像开了话匣子似的,不停地闲唠:“老孙头说:今年松花江是文开,冰往底下化,年景不会坏。庄稼上得快,种啥都能有七八成年成。早先,没马哈马地②,种不起小麦,今年咱们跟老田头伙种二三亩,到年也能包半拉月饺子。”

①即红薯,北京叫白薯。

②翻地。

郭全海还是不吱声。刘桂兰轻轻打一打朝她咂儿上乱蹦乱踢的马崽子的腿子,又说:“杨树枝枝上都长上了小红疙疸,有些还冒了花苞。小枝梢梢上都冒嫩绿叶芽了。小猪倌说:”山上雪化了,花开了,槟榔花、鞑子香花、驴蹄子花、猫耳朵花,还有火红的、鹅黄的、雪白的山芍药花,满山遍野的,都开开了,星星点点,五颜六色,又香又好看。‘小猪倌还送你一根木头,说是狗奶子木。“她说着,伸手从炕席底下,掏出一根二尺来长的焦黄的树根。”这是狗奶子木头,能治病,能去火,小猪倌还说:“用这木头磨做筷子,菜里放了毒药,筷子伸进去,就冒烟。’他说你斗争坚决,反动派心里有你,不定放毒药药你,得加点小心,送你这个磨筷子。”

郭全海笑起来说道:“哪有这事?狗奶子木熬药能去火,那倒听说过,哪能试出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