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部分 (第1/4页)

“崔兄,既然都记不清了,何不再入文网一探?正好我等又有疑问要请教,崔兄复述出来,也好让我等记下来,所需书册都准备好了。”

崔素井命运改变,从一落第秀才、崔家闲人,变成城中名人,根源也在文网。

“好说,但要等我酝酿一番。”看着众人急切表情,崔素井泯了口茶,应了下来,他却不知,这次再入文网,亦将从中得到机缘!

ps:感谢“神守坤宫”的打赏!

感谢“风随行”、“吃仙丹”、“5555859566”、“哈吉巴”投出的月票!

第九百七十章移风易俗,文网初起

“若能入文网,当真是方便为学,有什么地方不懂、不会,只要入得里面,用自身所学交换,就能得指点,羡煞人也。”

见崔素井闭目酝酿情绪,身边几名儒生便都后退几步,尽量不去干扰,同时低声交谈。

“可不是么?咱们闽地领悟了邱学,能入文网的,哪个不是学问大增?便如崔生,一朝领会了知行之道的精髓,入得文网,不光学识大涨,地位也水涨船高,比许多举人还要吃香,听说连知府大人,都有意要请他过去,给自家子侄传授诀窍。”

“说起来这文网也是奇妙,听说里面包罗万象,积累有诸多知识,只要能入其中,就会有所收获,只是咱们生性愚钝,虽然也都得了一册《学士说》,但终究不得要领,里面的语句都能明白,但无法沉浸里面,领会精神。”

“其实也不必太过计较,毕竟入了文网,还是要用自身学识交换,才有所得,但话说回来,只要不涉及不传之秘,拿学识去换取知识,总好过拿银子去买吧?这换出去的学识,也不会消失,换回来的知识,累积心中,这是不断充实自身。”

“咱们这些人,多数没入过什么书院,祖上也不见圣贤、文豪,能有多少不传之秘?我倒是听北边的远亲说过,有人曾在文网里探得圣贤注释,略有记忆,可惜自身积累不够雄厚,终究支撑不了他汲取足够的圣贤注释!但即便如此,事后那人的学业还是突飞猛进!”

“圣贤注释?真的假的?这种东西。都是有名气的书院的不传之秘,就算是普通的书院弟子都未必能见。会出现在文网里?这文网的手笔未免太大了吧,怕不是要赶上传说中的士林了?”

“士林我没去过。也不敢奢望能去,可文网就不一定了,对我来说,这文网可比士林要重要,今日回去,还要温习知行之理。”

“你可不要太过沉溺了,这科举毕竟不考知行,咱们学他,也只是想借此入得文网。从而交换平时得不到的知识,可不要本末倒置。”

“或许,正是咱们存着这样的功利心思,无法静心为学,才不能如崔生一般,领会精髓,便就入不得文网。”

……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随着文网与知行之道的相互促进,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而文网的规则也广为流传。

用自己的记忆、学识,换取等量的文网知识,在消化之后,这些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后。便可以继续用作交换。

这并不是重复交换,同一个道理,在不同人看来。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传承都不相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有偏差,加上自己的理解。便会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与文网相合,增加底蕴。

不过,想要进入文网,不能单纯靠着意识、学识就达成,需要配以对知行之道的了解,并由书籍、纸张作为媒介,在专心读或写的时候,才能透过书本入内,这点是邱言结合圣贤堂内进入士林的法门,但门槛降低许多,不需要特定的纸张。

另一方面,也是他为了抑制人道的偏差采取的措施,不然的话,世人靠着心中所学,就能凭空入网,不分时辰和地域,久而久之,会使得文网成为承载人道知识的载体,使得书本等物衰败,这不仅会令与印刷术有关的技术、学科无法发展,还会彻底扭曲东华人道。

毕竟,文网乃是邱言个人所建,根源和前世有关,算是半个外来之物,为前世人道的表象之一,若反而成了东华人道的核心,可以说就彻底改变了人道的进程,为一方人道覆盖另一方人道,不说因果,单是对人道发展就有不利。

“诸位,文网传的玄乎,其实也不是那么高深,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闭目的崔素井睁眼说道,众人的低语,没有刻意避开他,他与几人也算交情不浅,有些话并不避讳,“就算是领悟了知行之道的道理,其实只是摸到皮毛,其内真谛高深莫测,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