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 (第1/4页)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场。

王永光说:结案了,我亲眼看过。

礼部给事中章允儒出场。

章允儒说:结案了,我曾看过口供。

温体仁很顽强:没有结案!

崇祯做第一次案件总结:

“都别废话了,把案卷拿来看!”

休会,休息十分钟。

再次开场,崇祯问王永光:刑部案卷在哪里?

王永光说:我不知道,章允儒知道。

章允儒出场,回答:现在没有,原来看过。

温体仁骂:王永光和章允儒是同伙,结党营私!

章允儒回骂:当年魏忠贤在位时,驱除忠良,也说结党营私!

崇祯大骂:胡说!殿前说话,竟敢如此胡扯!抓起来!

这句话的对象,是章允儒。

章允儒被抓走后,辩论继续。

温体仁发言:推举钱谦益,是结党营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发言:推举内阁人选,出于公心,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钱龙锡发言:没有结党。

内阁大臣李标发言:没有结党。

崇祯总结陈词:推举这样的人(指钱谦益),还说出于公心!

二次休会。

再次开场,钱龙锡发言:钱谦益应离职,听候处理。

崇祯发言:我让你们推举人才,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今后不如不推。

温体仁发言: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我很孤立,恨我的人很多,希望皇上让我告老还乡。

崇祯发言:你为国效力,不用走。

辩论结束,反方,温体仁获胜,逆转,就此完成。

史料记载大致如此,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这是一个圈套,是温体仁设计的完美圈套。

这个圈套分三个阶段,共三招。

第一招,开始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咬定,没有结案。

这个举动毫不明智,许多人被激怒,出来跟他对骂指责他。

然而这正是温体仁的目的。

很快,奇迹就发生了,章允儒被抓走,崇祯的天平向温体仁倾斜。

接下来,温体仁开始实施第二步——挑衅。

他直接攻击内阁,攻击所有大臣,说他们结党营私。

于是大家都怒了,纷纷出场,驳斥温体仁。

这也是温体仁的目的。

至此,崇祯认定,钱谦益与作弊案有关,应予罢免。

第三阶段开始,内阁的诸位大人终于意识到,今天输定了,所以主动提出,让钱谦益走人,温体仁同志随即使出最后一招——辞职。

当然,他是不会辞职的,但走到这一步,摆摆姿态还是需要的。

三招用完,大功告成。

温体仁没有魔法,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奇迹,他之所以肯定他必定能胜,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崇祯心底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名字,叫做结党。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

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

换句话说,钱谦益有无作弊,并不重要,只要把他打成结党,就必定完蛋。

事实上,钱谦益确实是东林党的领袖,所以在辩论时,务必不断挑事,耍流氓,吸引更多的人来骂自己,都无所谓。

因为最后的决断者,只有一个。

当崇祯看到这一切时,他必定会认为,钱谦益的势力太大,结党营私,绝不可留。

这就是温体仁的诡计,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通过这个圈套,他骗过了崇祯,除掉了钱谦益,所有的人都被他蒙在鼓里,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场辩论的背后,真正的胜利者,是另一个人——崇祯。

其实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未必不知道,但他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实力很强,从内阁到言官,都是东林党,虽说就工作业绩而言,比阉党要强得多,但归根结底,也是个威胁,如此下去再不管,就管不住了。

现在既然温体仁跳出来,主动背上黑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