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展科技文化知识竞赛。在周宝生看来,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是上经济类项目所不可代替的。他说,“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3)

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学管理、学时事政治,在官桥八组蔚然成风。周宝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这些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原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周宝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他顽强自学,完成了研究生文化课题,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与研究员职称;他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刻苦钻研,获取了市场经济新知,成为高级经济师,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工程技术专家。

有人往往一提农民,就和自私、狭隘、保守联在一起。在官桥八组,村民素养高,有文化、有知识、懂经济、会技术,有发展眼光。“好多年了,组里没罚过一分钱。上下班之余,清理、侍弄草坪,已成为我们八组人的行为习惯。”一位村民这样讲。

每天早晨6点25分,村庄上空军号嘹亮。原来,官桥八组村民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号吹而作、号吹而息”———起床吹号,上班听号,下班同样是放军号。初来乍到的人,还以为这偏远的地方是一座军营。其实,这里的居民很难分清农民与城市职工的身份。

中国农村有一个怪现象,每逢春节过后,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力又纷纷离乡,踏上了进城务工经商的征程。于是,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也就是所谓的“386199部队”。而在官桥八组,没有见到人们所言的“空心村”,相反外地的一些高素质人才纷纷设法在这里创业。周宝生说,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青壮年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他们。他认为,“空心村”问题是一个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的“新矛盾”。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中这样说。而今,文明之风绿田野。连年来,官桥八组被命名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联合国官员来到八组,看到这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一路竖着大拇指。

敢为人先: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

1978年以前,嘉鱼县官桥八队的农民从早忙到晚,就是摆脱不掉一个字“穷”。那时组里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每年青黄不接的日子要吃国家的返销粮,家家住的是土砖房。

“吃糠粑、穿破袄,栽稻秧、收谷草……”“住的是土砖房,吃的是返销粮,一天工值九分钱,上山打柴换油盐。”当年,官桥八队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队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组来了一茬又一茬,就是解不开一个穷疙瘩。一位村民对我们回忆说:“以前,我们这些种田的,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活没少干,苦没少吃,总是搞不饱肚子,甚至家里用的油盐钱,都得靠偷偷摸摸地到山上砍点柴火换。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也巴不得每天在鸡屁股抠两个蛋来补贴家用。”

在嘉鱼县化肥厂工作的周宝生,人在城里,心在村里,对这种生产队的现状十分不满。他曾建议当生产队队长的父亲改变吃大锅饭的做法,却被父亲顶了回来。父亲说:“你没当这个家,知道有多难?换了你,能干成我这样就不错了。”周宝生的拧劲上来了,他说:“我就不信我干不好。只要乡亲们信得过,第一年我让大家吃饱饭。”

是年春节前夕,厂里一名工人家中有事,上班迟到了。车间主任生气地说,“再这样,就罚你回农村去!”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周宝生的心。

1979年,26岁的周宝生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尽管父亲一再劝说:“伢,好歹在城里工作一个月有36斤粮,可以吃饱肚子哩!”倔强的周宝生说,“我就不信农村永远穷!”凭着这种不服输、不甘平庸的劲头,周宝生被选为官桥八队队长,掌声阵阵。周宝生激动地说:“生产队长算不上什么官,但我知道,职务意味着责任,掌声意味着期望。我决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我就不信农民干不出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