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我坦言相告,就是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造成的。换句话说,孩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得当的教育。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急于求成的心态,急功近利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真是“好心办坏事”,“欲速则不达”,甚至是“物极必反”。所以今天的家庭教育决非易事,不是谁都能教育出好孩子的;想当个好家长,希望孩子从自己手里走向成功,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资质。专家们提出的“要教育孩子先教育家长”的观点我特别赞同,一来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二来家长掌握和接受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切合孩子实际的教育思想,才可能提高教子成功率。具体来讲,我给家长们建议就是:

一要学习

家长们要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关注、关心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动态。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越是解决了温饱、经济迅猛发展的国家,儿童教育、国民教育越显得格外的重要。我们国家就正处在这样一个经济复苏与上升期,所以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就越发突显出它的重大和深远意义。也许由于我从事的是教育,所以对教育方面的信息反应十分敏感。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国家、社会、媒体、舆论、学校、家庭方方面面对教育、对青少年教育、尤其对青春期教育的极大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全社会都在给予积极的响应。电台、电视台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专题节目比比皆是,报刊、杂志对青少年的动态报道非常及时,孙云晓、卢勤、周歧、王宏甲 等专家们全身心地用出书、讲座等各种方式来点拨和指导家长们学会教育。这一切,作为家长您都注意到了吗?过去一说教育是科学、是学问、是艺术,就被人理解为是指学校教育说的。今天我就更直白地告诉家长:教育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也同样大有学问,也同样有艺术性。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不学习就掌握不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学习您的儿子女儿也许就被您耽误了。

二要接受

接受现实,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说接受现实。对于家长来说,目前最大的现实就是与孩子们有了“代沟”,理解不了孩子们的所想、所作、所为,不明白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出了问题。其实在我看来,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讲,并没出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在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信息社会里,孩子们的思维、表现是在追求与社会发展的同步,他们青春期的反应强烈,是因为他们不受传统观念的禁锢,敢于表现。家长们如果扪心自问的话,我们这些“过来人”难道没经历过青春期的困扰吗?虽然“青春期”概念被提出和大量的出现是近十几年的事,可是毕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在这个年龄段的反应,即使没有青春期的说法,它也是个客观存在。

坦白地讲,我在12岁~20岁之间就曾有过青春期的躁动(这本是我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美好的回忆,为了点醒家长们,只好把这羞于启齿的小秘密公布于众)。最初是在上小学六年级时,心里特别喜欢同班某男生。我们俩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学生,同窗六年,前五年没有什么感觉,不知怎么小学毕业前那一段就开始关注他,想接近他。我们当时上学是“二部制”,就是半天上课,半天家住比较近的四五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到一个同学家里去写作业,我就愿意和他分在一个小组。记得有一次老师为了让我俩分别帮助一些同学,要求我们分别插到两个小组里去,我不高兴了好几天。这不就是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吗?可是小学毕业后分别考上了不同的中学,时间长了渐渐也就淡忘了,至今已是杳无音信。

第二段回忆是在17岁到山西插队后,回北京探亲时见到了曾经既是邻居又是小学同学,从小的朋友。他在海军某部队当兵,我们有几年没见了。他小时候个子就高,这时候已经有1米8了,穿一身军装,很英武。这次见面我心中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他约我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礼堂看了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当时的感觉是既兴奋又忐忑,生怕被熟人看见,有一种负罪感,甚至怕他再约我,匆匆“逃离”了北京。以后我们也逐渐失去了联系,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然后就是插队期间。我们是北京女三中的五个女生和十三中的7个男生在一个村子插队,一起吃饭,一块儿干活,朝夕相处。那时候快20岁了,对某些男同学由好感到产生想法,应该也是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