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问题较大的是58师。该师是俞济时从浙江保安处时代就开始带的基本部队,不仅本身在俞济时手里早就转成了中央军嫡系,而且战功显赫。为了树立王耀武的威信,俞济时把对王耀武不大服气的原师长陈式正调到浙江升任军长,将出身黄埔二期的副师长何凌霄也调到浙江任师长。这样一来,黄埔四期出身的另一名副师长廖龄奇就有幸脱颖而出,晋升第58师师长,该师团长以上全体高级军官也都安排成黄埔四期之后。但是58师的高级军官,包括师长廖龄奇、步兵指挥官李嵩、第172团团长王伯雄、第173团团长蔡仁杰、第174团邓竹修与补充团团长何澜,依然形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小圈子,与王耀武和军部之间的关系有点微妙,尤其是廖龄奇,对军长王耀武并不惟命是从。

这样的情形大约持续有一年,王耀武对解决这种微妙关系颇费思量,看来总要有个把自己人安插进58师,他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个师。就在这个时候,张灵甫直着一条腿回来报到了。张灵甫养伤经年终于归队,王耀武很是高兴,两人先是对张灵甫的腿伤未能完全复原留下残疾感叹了一番,接下来就该坐下来言归正传,谈谈张灵甫的安置问题。

由于原来和张灵甫平起平坐的两个旅长都升了副师长,张灵甫在后方养伤的时候归队无期,暂时挂个有职无责的步兵指挥官过渡,再合适不过,现在他回到部队,如果让他仍屈就职位相对低一些的步兵指挥官,似乎说不过去。不过部队的军职一个萝卜一个坑,51师和57师已经都有了副师长,王耀武征求张灵甫的意见,拟派他去58师任副师长。张灵甫是王耀武的亲信,王耀武要派他去58师,可谓司马昭之心,这是一石两鸟,既提拔了张灵甫,又可借助他去对58师加强控制,而张灵甫凭他的资历和战功,当这个副师长名至实归,别人也没什么闲话可说,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王耀武在人事处理上的心机。

第五节瘸腿将军(6)

张灵甫不像王耀武那样精于处理人事关系,但也是个明白人,对王耀武派他去58师的用意心知肚明的。他是“王军长的人”,能否与58师的高级军官们打成一片,还得看他的能耐。自负的张灵甫对这一点倒不怎么在意,军人以战绩说话,当初他只身投奔王耀武,与51师的其他同僚也没什么交情,几年下来照样以军功服人,所以他自认融入58师应不在话下,反正还在74军,一回来还有得升官,有兵带有仗打就好,他对王耀武的提议也就没什么意见。

1940年冬,张灵甫调升74军第58师副师长,成了不久后倒了大霉的廖龄奇的搭档。

。 想看书来

第六节飞虎旗飘扬在上高(1)

张灵甫来到58师上任的时候,74军正在江西上高一带整训,不过两个多月,上高就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这一仗,史称上高会战。

上高今属江西宜春市,与一年多前张灵甫负伤断腿的高安相邻,因地处高安上游,故称上高。论面积,上高方圆不过百余里地,人口在当时仅约十二万,在江西数十个县中,第19集团军单选地小人少的上高作为司令部所在地,其所辖的主力74军自两年前的南昌会战之后,基本上也一直驻扎在此,足见上高在赣北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此地扼赣湘公路通道,居赣江锦江要津,锦江干流横贯东西,境内绝大部分属山地丘陵,四周与高安、新余、万载、宜丰相接,距离日军占领的南昌约一百二十公里。

第19集团军在与日军对峙的将近两年时间里,曾经对南昌和南浔线的日军发动过数次攻势,虽然战事不算大,但作用就像一门架在赣北日军面前的“当头炮”,使得守备南昌和南浔铁路的日军不得不时时绷紧神经,尤其是1939年秋,74军和集团军的其他部队在上高附近成功阻击赣北的日军西进湘北,为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建立了功勋。

此时,华北方面的日军正在策划集中兵力,准备五月对晋南第一战区的卫立煌部发动进攻,由于兵力不足,侵华日军总司令部只得从这两年相对平静的赣北地区打主意,打算抽调第33师团转用于华北战场,该师团原定于1941年四月间从江西安义开往华北,刚在上海组建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则于二月下旬调到了南昌。

调来一个旅团,换走一个师团,南昌方面日军的兵力将会有所削弱。为了减轻赣北国民党军的威胁,日军第11军同意守留南昌的第34师团的强烈要求,乘第33师团和第20旅团均在赣北兵力较富裕的间歇,发动一次所谓的“短促突击”,兵分三路寻歼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