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1990年 5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在广州推出了“人民币万事达”信用卡,又称“万事达龙卡”。

1991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发行了“人民币金穗信用卡”。同年3月中 国人民建设银行又在北京推出了“人民币维萨信用卡”。

1993年7月1日,交通银行推出了“人民币太平洋信用卡”。

1995年初,工商银行和上海航空公司 联合推出“牡丹上航联名卡”,宣告了中国第一张联名卡的诞生,标志着联名卡开始进入中国信用卡市场。

1996年1月8日海南正式向全社会发行全国第一张跨 行使用的银行IC卡。

1997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 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邮政储汇局共同发起、组织的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形成了银行卡信息交换 的全国网络,为不同银行机构发行的各种信用卡在全国范围的跨行通用、联合经营创造了条件。

1998年12月24日,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1999年3月26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共同参与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工程正式启动。2000年6月29日,CFCA正式运行。

2000年以来,面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趋势的不断加速,面对众多的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中国国内银行开始大举进军信用卡市场。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2002年12月29日发行了人民币双币 种卡,是我国第一家发行贷记卡的城市商业银行。

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外资银行在耐心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未雨绸缪地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目前已有“美国系”、“欧洲系”、“澳洲系”以及“大中华系”的众多银行频繁地和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商讨信用卡业务合作。一些已经获 得个人外币金融服务执照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收购中国国内银行的少数股权,希望以合作方式把其在信用卡审批、结算、积分计划等方面的经验转让到中资银行,共同发展信用卡业务,这样一来,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起来。

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外资银行迈出进入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

从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已有中国银行的长城卡;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卡、灵通卡,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万事达卡;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中国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等多种信用卡流通。为了消除各商业银行间信用卡互不通用的弊端,加强各商业银行间的联合,避免资源浪费,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各商业银行成立了“银联”组织,并于2002年1月10日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5城市首期发行“银联”标识卡。带有“银联”标识的信用卡,可在不同银行间联网使用。

中国信用卡的起源(3)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2004年1月18日开始,内地人土只要持有一张有“银联”标识的人民币卡,就能在香港购物、餐饮、住宿,并提取每日不超过等值5000元人民币的港币现钞,回来之后再用人民币还款。不久以后,香港发行的银联人民币卡也在内地贴有“银联”标识的POS机上刷卡,或在贴有“银联”标识的ATM机上提取现金。9月8日,银联卡分别在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2004年1月18日和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卡在泰国、韩国及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ATM)和商户POS受理业务,此举意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