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书评1

国际化冲击下的企业该何去何从?

李烨

郎咸平在他的新书《你想到的都是错的——本质Ⅳ:你的想法要符合你的行业本质》中,将外资涌入中国比作洪水猛兽,此话虽有些危言耸听,但目前外我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亟待法治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正如书中所举的农民开闸灌溉的例子,农民开闸之前肯定要先挖沟渠,把这个水引到需要它去的地方,缺水的农田不应是随便开闸的。郎咸平恰当地把法治化的游戏规则比作沟渠。因此在郎的眼中,目前的国际化就成了随意开闸让洪水漫流淹没了大片农田。

目前国外资本市场对中国十分看好,但是为什么国际化越彻底大家日子越难过呢?究其本源在于我们对国际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产生了误解。与国际接轨并非仅仅就是大量引进外资。

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部分企业确实存在资金缺口,需要外资的帮助。但是我们大量盲目地引进国际资本,且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为什么人均产值增加这么快,却没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呢?因为这个产值很大一部分是外商投资的。根据资料统计,每年以合法利润形式流出中国的资金就高达2000亿美金。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给予了土地和税收优惠等,这些优惠最终形成了它的利润汇出中国。如果优惠是给内资企业的话,这个利润——还有转投资的可能,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的转投资可以创造出乘数效果。以江浙地区而言,乘数效果可以创造出数倍的产值。但是优惠一旦给了外资企业就往往最后会从中国流失出去了,这样就再也无法通过转投资创造乘数效果了。

国外的资本的确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转机,但带来更多的是危机。以外资为例,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预测五年之后外资零售业将要占据中国80%的市场。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或许会很高兴,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外资零售业服务好、质量高、价格低,那不是很好吗。可是请注意一个现象:比如,我最近看到家乐福一个广告——五公里之内,如果同样货品的价格比他们还便宜的话,将以数倍差额补贴消费者。家乐福究竟在做什么?如果恶性竞争成功,而且把中国零售业打垮了,那么五年之后会怎么样?

而此时,外资绝对不会愚蠢得相互恶性竞争,相信他们会联合在一起垄断中国零售业市场。他们会一方面提高销售价格剥削消费者,另一方面压低进货价格剥削生产者。

举例来说,内资零售企业不赚钱就很难开新店。但是为什么外资零售企业不赚钱还可以大规模开分店呢?谁也不是傻子,更不是高尚的无产阶级国际战士,一个最可怕的现象就是零售倾销战略。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资零售企业,用国外市场赚的钱补贴中国市场,因此它们在中国不赚钱照样可以开分店。等到它们席卷中国,分店到达了一定的密度之后,外资零售企业就可以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物流系统,因而可以立刻减少10% 以上的成本,打垮内资零售业,席卷中国市场,接着就是我所预测的情况出现:上抬消费价格剥削消费者,下压进货价格剥削生产者。

我国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已经日臻完善,但是在执法环节上依然有一定的缺陷。郎咸平经常挖苦中国的公司法,“它不但引进了欧洲的监事制度而且又吸收了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中国的公司法形成了监事与独立董事重叠的尴尬局面,而且这两种制度的同时存在,又会使整个公司法的实施形成内在冲突,最后,自然会降低制度的原有功效。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对外开放的话,就会像水库开闸以后水到处流一样,如果没有沟渠引导,最后可能把全中国的企业都淹没了。难道我们不知道国际化之前,需要一个法治化的游戏规则吗?

再好的公司到中国都会慢慢地变质。不要认为把外资引进来他们就像在美国一样好,结果绝对不是这样的。这些外资企业在外国之所以运作良好,因为它有严刑峻法的法治化游戏规则(这也就是沟渠的作用),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根本。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简单地认为国际化就是与国际接轨。资本主义的基础就是法治化的游戏规则。如果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没有把这套游戏规则引进来,反而把那些表面现象引进来,包括零售业、银行、服务业等等产业的开放,那无异于是引狼入室,纵容外资企业大举进攻中国市场。

同样,在郎咸平看来,目前进行的银行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理解西方金融业的本质,而只学习西方表面现象的改革。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