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悠闲自得地摆几摆。随时从什么地方又钻出一只什么动物来,稀哩哗啦地闹一阵,又不见了。树林里那么宁谧,一点人息都没有。猛地又扑楞楞一串响,树叶子都被打得乱动——还是不知是什么鸟,已经飞得没有踪影了。山里嗡嗡地叽叽嗻嗻地隐隐约约地似真似幻的响着,谁也分不清来自哪里,是什么声音。

往山头上一走,有一条公路。公路的尽头有一片灰色,一点枯黄。那是护林队的住处。静悄悄的,无声无息。那暗淡的灰色,那单调的枯黄,与自然办极不协调。流荡的是青绿,凝固的是黑色。那山,那树木,那山石,那云彩……就是一幅画,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图。

这里就是国营的火坑寨林场。

一条公路灰扑扑地死蛇似地从山脚撂到山上,头已经扔进了丛林里,尾却甩到了山与天相接的地方。这条公路拉出来一座村寨,一座贫穷而孤单的村寨。村寨的名字也很古怪,叫火坑寨。大约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如同进了火坑吧。总之这里的人们活得很辛苦。

伍魁洪的好兄弟吕德山就住在这山寨里。

“老山,邀客人到屋里坐。”族长手里捏着一根黄铜的旱烟杆,眯缝着眼,脸上刻满了风霜雪雨。“再不走的贵客呀,贵客。”

火坑寨是纯粹的苗寨。吕德山是外乡来做上门郎的。传说这个村寨族人的祖先是什么楚王的后代。整座山寨的居民都是一族人。族长是一个五大三粗满脸漆抹垢黑的汉子。他们虽然自命是正宗的苗家,却全部都改穿汉服说汉话了,甚至连风俗习惯也有点不伦不类的。

“李老板,莫嫌弃,进屋坐,进屋坐。”

族长家是全山寨中最富裕的:桐油浸润过的暗红的板壁、水泥抹过的地板,凿了花的青石板搭成的干阴坎,泛光的从大河边抬来的青瓦、屋顶上高高的孤孤单单的一竿电视接收天线、一排水泥砖砌成的涂抹得很光滑的猪舍、满栏的白胖胖差不多的长圆了的猪和和几头高高大大而野性末褪的牛,家里的火铺上还悬挂着陈年的腊肉……最重要的是房屋后面的空氹里,屋檐下,用牛毛毡掩盖了几栋榉木和漆好的几具棺材。

大门外是长方形的院坝,同样用水泥抹得溜光。一只大黄狗高高地挺起胸脯,伴侍在主人身侧,对来客虎视眈眈。“伙计,贵客来了,快迎客进屋。”族长眼一扫,发现了伍魁洪对李梦红护卫的小动作,哈哈一笑,对狗说:“欢迎,欢迎。”那大黄狗立即软软地摇着尾巴,后腿撑着,如人一般站立起来,前腿屈在胸前,然后又匍匐于地,呜呜地轻叫。

“好,好。”李梦红微微一笑,不再客套,昂然就迈步进了堂屋里。堂屋里照样用水泥抹得溜光。迎面是一张纤尘不染的八仙桌。一架神龛挂在堂上。赫然入目的是“天地君亲师位”的神榜。两旁供奉着各位神灵,再挂上了两副对联。对联分别是“惟期祖德昌麟趾,但愿宗功起凤毛”和“座上谈笑有鸿儒,堂前往来无白丁”。神龛下方一块红布,上面端端正正地楷书:供奉“招财童子、长生土地、瑞庆夫人和进宝郎君神位。”两侧还有一副对联。那字倒写得光滑圆润,如珠如宝:“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在堂屋的立柱上,大红纸金黄字又有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花谢果圆看移风易俗,秦盟晋约还破旧立新。”和“社会主义指引致富路,商品经济描绘脱贫图。”

穿过神龛壁,往后是四四方方的火楼……

“在堂屋里坐,凉快些。”族长刚刚招进门没几天的新女婿长得挺帅,也挺机灵的,这时从房内搬出藤条靠背椅,再用茶盘送来热茶、糖果及瓜籽花生等物,招待客人。

“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好,好。写得太好了。这地方真是地杰人灵,藏龙卧虎呀。”李梦红拿眼斜了斜新郎倌,毫不避忌地接过一支香烟,点燃,吸一口,弹弹烟灰,吟吟地笑着,坐了下来。“这字这对联都很不错,的确很不错。”

“见笑了。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乱写一通。当老人家的,也管不了这么多喽。”蒲光宗族长在李梦红对面坐下,腰挺得直直的,一张四方的大黑脸挤出了太多的刀切出来一样的皱折。他是当过兵上过战场的人,是在枪炮中入党的老党员,再加上见多识广,辈份又高,便很受族人们拥护尊重。按照辈份,吕德山得跟着老婆称呼这位族长大人叫:“太公。”

“上次你们来,刚好我有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了县里,没有跟你们见上面。我就觉得太可惜了。”蒲光宗眯了眯眼,一脑壳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竖起来。“老山是个直肠子人,有什么地方做得不恰当的,李老板要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