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都觉得武则天就是不一样,就连嫁女的平常事都能办得叫人大吃一惊,感到皇后究竟不同一般呢?

她首先想到的是扩大规模,尽量铺张,比如诏告天下,知照四夷,大肆张扬一番,把全国老百姓都动员起来,庆贺上三天三夜;再比如大办嫁妆,购尽天下绫罗绸缎,奇珍异玩。倾大内库藏,金银财宝,珍珠玛瑙,有什么送什么,她要什么给什么。

但她觉得这还是太一般,她要的是与众不同。

终于有了个机会:武后三太子李显要纳妃。她突然想到,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办,即嫁女接儿媳放在一天,而且选在明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日子,这不就与众不同,有别于一般了吗!她把这个想法给高宗讲了,高宗马上同意,连称这个主意好。于是立刻下诏,通知各州府道,提前准备,并赏赐长安、洛阳两都市民每户白银十两,作为喜庆之资。武后决心不惜财力物力定要把这场喜事办满意。

老百姓拿到银子,个个高兴。想当年太平公主出生做满月酒,皇上、太后每家发银五两。现在结婚,加倍发给,也算沾了公主的光。那时,米谷五钱银子一斗,十两银子对百姓人家来说,已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有了钱,便有了积极性。全国上下都投入到为公主操办婚典的热潮之中。

弹指间,佳期来临。是日,天公作美,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因时值初春,天气转暖,腊梅盛开,柳枝吐绿,更衬托出一派喜庆气氛。

到了日高三丈时分,三声炮响,皇宫迎亲队伍和铜驼坊薛家的迎亲队伍同时出发,一路吹吹打打,炮声连天。两支队伍在皇宫左侧的宾耀门相遇,两个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新郎在马上相互拱手相庆,然后锣鼓唢呐,齐奏乐曲,一阵热闹后,各自分头去接新人。

单说这迎娶太平公主的薛家迎亲队伍,转过宾耀门,经过左掖门,在宫城正中的端门停下。然后薛绍下马,由勋戚官员迎入明德门,顺着新铺就的大红地毯进入正殿。

此时,宫中已做好一切准备,司仪官按程序高喊新郎新娘叩拜天地,跪谢皇父皇母,然后夫妻携手而出。那太平公主自择良婿,欢喜异常。但在与父皇母后告别时,不免一阵伤心,叫一声“父皇、母后”,眼泪便刷刷掉下来。高宗和武后揩着眼泪笑道:“我的儿,好好去薛家过日子吧!”

待太平公主走出端门,踏进大花轿时,前面的仪仗队伍早已过桥进入大街。只听从街市那边不断传来鞭炮声和锣鼓声。太平公主从轿帘缝中看出去,沿途旌旗招展,彩灯高挂。过了端门正对的御河桥,轿子进入大街。为庆贺公主新婚,全城罢市放假。街道两旁,家家披红挂绿,街边的每株树上都张灯结彩,美仑美矣。

太平公主被蒙上红盖头,坐在颤悠悠的大轿里,心中好不激动。她不时撩开盖头,掀开轿窗帘子一角,偷眼向外,只见街两边家家贴着红对联。红喜字,门上、檐下,乃至街道两边的柳树槐树上,都挂满了写有大红喜字的灯笼。向轿的前方看去,骑在高头大马上的薛绍;头戴金冠,身着紫袍,肩披红绶带,满面红光。看到有如此美貌的如意郎君陪伴自己,不觉心头滚过一阵热浪。再朝前看,彩旗翻飞,人潮涌动,各种乐队一队接一队,卫队侍从一排挨一排。向后张望,看不尽头的人抬马驮车拉的队伍,全是陪嫁的妆奁。一路之上,鼓声、锣声、鞭炮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这时的太平公主感到,全城和全国都在为她而高兴,她是一切欢乐的中心。

迎亲队伍出皇城,过御河,上大街,在洛阳城里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从另一座桥上过洛水河,再走一程,便是铜驼坊光禄卿薛府。最前面的彩旗队已到,最后面的押阵礼品队才出发,前后十余里,走了两、三个时辰。这次婚礼大游行又可说是亘古未有,使洛阳城的老百姓大炮了眼福;但也有那不识时务者,编些歌谣唾骂。歌曰:

小小太平女,搅翻两京城。

万民脂膏泪,换得一笑声。

送亲队伍到了薛家,一一卸下各式礼物:金锭银锭,琥琅玛瑙,珊瑚珍珠,丝绸绢纱,以及古玩字画,奇珍异宝,一箱箱,一柜柜,把薛府房屋庭院所有空地都塞得满满的,有些大件礼物因院门狭窄,横顺抬不进来,只有暂时码在门外里巷空地上。

这时,太平公主正与薛绍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夫妻对拜后进入洞房。太平公主偷眼一看,只见洞房内檀木八仙桌,镶金太师椅,雕花象牙床,金绢绫罗帐,摆挂得整齐;床上香衾玉枕,异香扑鼻;又见满屋的古玩盆景,珍贵字画,琳琅满目,金碧辉煌,一派豪华景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