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同长征中贺子珍等妇女一样历尽艰辛的是另一个诗史般的远征――美国开拓者的车队穿过大草原西行的壮举。在那次远征中,不少美国妇女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是带着孩子面危及全家,还是扔掉孩子继续前进?

毛泽东带领他的部队迅速地避开同川军交锋。长征途中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旦地方军断定红军已经改变路线,离开他们的地盘,他们就减弱攻势甚至逐渐停止对红军的进攻、毛在滇北的威信(原扎西)过了中国农历猪年的新年。一力三五年二月四日刚过,先头部队便到了威信。毛泽东于二月六日到达。没有举行会餐。既没有什么可庆祝的,也没有食品。有些部队已经饿了整整两天。天气很坏。阴冷而潮湿。部队进行了整编,压缩了部队番号。他们休息了一天。陈云记得很清楚。他概括地指出:“天气很冷,夜间下起了雪。”

红军原计划西行,然后转而北上入川。毛及时改变了计划。因为他得到的情报和电台截听来的消息表明,蒋介石正向西调动部队,打算在红军再次靠近长江时一举予以歼灭。毛决定采用朱毛式出其不意的战术。二月十一日在扎西开会通过了毛泽东的决定。全军掉头转回贵州,并回师攻占遵义。他的打法越来越象《水浒传》中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当红军成―路纵队前进时,许多人去掉了文盲的帽子,洛甫发明了他称之为“看后背”学文化的办法,战士们在背上都挂块白布,上面写着汉字。他们边走边认字,懂得文化的重要性。

第十五章 牵住蒋介石的舅子

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六日那天,红军得到的命令可作为长征的口号:“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我们决不能损坏财物,因为我们还可能回来。”

虽然这是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命令,可读起来纯粹像是出于毛的手笔。在以后的六周里这个口号主宰了红军的命运。红军忽而前进,忽而后撤。令人难以捉摸( 这种情况以后就不再发生了 )。蒋介石和他的指挥官们对此困惑不解。共产党军队行踪的情报往往过了近一个星期国民党才收到。毛自己的将军们有时也迷惑不解,尤其是他的门徒林彪。他抱怨说,部队的调动太快,压力过重,需要休息。他的反对意见被否决了。

蒋介石预期红军将采取新的行动,穿过贵州西部,向长江挺进,因而调动了他的军队。可是,当他的军队部署就绪时,红军却在向相反方向运动。红军在太平渡和二郎滩二渡赤水河后,迅速折回,在回师遵义途中于二月二十四日重新占领了桐梓,一个连的地方军在红军到来之前就望风而逃了。

当时,一部分红军指挥员反对令人晕头转向的曲线行军。林彪就是其中之一。至少在今天反林彪的气氛中,人们是这样回忆的:他为了减少行军的压力,建议缓慢地接近遵义的咽喉要地娄山关。据情报说,娄山关有敌人的重兵驻守,林彪力争晚一天行动,给部队以喘息的机会。骁勇的彭德怀说,他们最好利用敌人的弱点,在第二天——二月二十六日——拂晓发起进攻。军事委员会赞同彭的意见。长征期间,彭德怀与林彪多次发生争执,彭的意见总占上风,这是其中的一次。

部队以强行军速度疾进。甚至连彭德怀也承认,连续的行军使他们疲惫不堪。二十六日晨八九点钟,贵州军阀王家烈率部从遵义出发,试图在红军到达娄山关之前将其截住。大约十一点钟,彭德怀得到了这个情报。对方部队距离娄山关还有四十五里(十一或十二英里)的路程。彭命令部队跑步前进(几天来他们常常跑步行中)。

这是同时间赛跑。在这次行军中,三军团归林彪指挥。但是,是彭德怀率领三军团于二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时左右比敌人提前几分钟占领了陡峭的娄山关,取得胜利的。当他的部队登上顶峰俯视遵义方向时,发现山北侧的敌军距离他们只有二三百码远。好险啊。彭报告,他的部队仅伤亡一百人。

今天的娄山关,看上去象一个宽阔而相当平缓的斜坡,载重卡车和大客车汇成了一眼望不见头的车流,向黑色的蜂顶爬去。五十年前,陡峭的娄山关双壁中间有一条可通行汽车和畜力车的宽宽的土公路。红军并没有利用公路乘车行军。因为走公路反而会偏离命令中规定的小路而减慢速度。

彭德怀的部队比敌人早五分钟占领了娄山主峰,这是红军和毛泽东在长征中取得伟大胜利的第一个捷报。守卫娄山关的敌人只有一个团,被彭的部队打垮了。在夜幕降临之前,红军已牢牢控制关口。但是,在娄山关与遵义之间有王家烈的八个团,敌吴奇伟将军率领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