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据此可以推断,秦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第一毒墓”。

在墓内置放的有毒物质,叫墓毒;在尸体上涂上的有毒物质,叫尸毒。这种种手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不像伏弩绝杀那般复杂,也不像坑灭活口那样惨烈,但发挥的作用却远在它们之上。若盗墓贼贸然进入,一不小心就会中毒,重者墓中毙命,轻者落下终身废疾,遭到所谓的报应。

在古籍中,有关墓毒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阳杂俎·尸穸》记载,刘景公的墓内暗置毒物。当时有盗墓贼掘开墓穴后,“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毒。

古墓中常见的毒物有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等,并称“五毒之石”。这五样东西还常被古代术士用来炼制不老药、壮阳药,给帝王服用,即常说的“五毒俱全”。现代中医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些药石在适量情况下,确实可以治病。但由于毒性难以控制,服用了这样的不老药,不速死就算万幸了,何来长生不老?

还有人因生前服用药石过量,死后自动形成了尸毒、墓毒,《太平广记·墓冢》(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条,魏武帝北征乌桓时,登上山岭远望,发现有一片山冈寸草不生。手下的王粲据此认为,这个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时候,曾服用过生礜石,死后毒气挥发出来,导致地面寸草不长。魏武帝将信将疑,让人掘开一看,果然有座古墓。

有条件的古人最常使用的墓毒是水银,齐桓公墓内便置有“水银池”。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时编地理书《括地志》称,“晋永嘉末,人发之(齐桓公墓),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实际上,就算墓里不放毒物,尸体、食物等有机体时间一长也会自然形成毒气,如大量聚集的一氧化碳,便是天然的毒物。不少盗墓者因为这“无形的杀手”而丧命。2009年1月12日晚,在江苏盱眙秦汉东阳城遗址发生的“毙命案”中,四名死亡的盗墓贼,三个被一氧化碳毒死在墓内,一个摔下去后,弄出来还是死了。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来的,墓毒确实是存在的。不论是盗墓贼,还是现代考古专家,发墓时都会小心谨慎,慎防中招。这里有一段不为外界知晓的秘闻,20世纪60年代,国家批准发掘明定陵,当找到地宫入口时,考古专家没有贸然进去,而是买来一只公鸡扔了进去,见公鸡活着往外扑逃,才排除了定陵有毒的可能,放心大胆地进入地宫。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9)

秦陵有剧毒,已为现代考古初步证实。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所曾探得在秦陵封土堆下,有一个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水银)异常区域,有朝一日,秦陵的地宫开启时,专家肯定也要做好充分的“防毒”准备。

● 秦陵反盗招外招——“积沙埋杀”

上述三大防盗手法,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秦陵中还会不会有其他盗墓机关,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根据最新考古调查和已发掘秦汉陵墓的情况,秦陵很有可能存在其他反盗墓手法,如令盗墓者闻风丧胆的——“积沙埋杀”。

中国古代帝王陵有两大类型,一是封土为陵,墓穴建在地下,掘坑堆土而成;一种是依山为陵,墓穴凿山而成。秦陵属于前者,在秦汉及以前最为流行。

封土而成的陵墓往往在封土层中做手脚。墓中积沙,俗称“流沙墓”。如果堆置的土层中有意放置大小不一有棱有角的人工石块,则叫“积石墓”;两者兼而有之,则是“积沙积石墓”。“流沙墓”出现之前,还有反盗墓效果稍弱的“积炭墓”。

之所以秦汉及以前大墓,墓穴会挖在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之下,除了葬俗礼制的原因,就是便于积炭积沙积石,实际上,“深挖”和“封土”,本身也是一种反盗墓的手段。秦陵地宫有多深呢?中期秦陵的营造是由丞相李斯主持的,当地宫已挖得很深时,李斯向秦始皇报告,“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秦始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