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陈旭闻言,只是沉默不语。

轻轻为陈旭理了一下披散的长发,陈宫说道:“大郎出身贫寒,知道百姓生存艰难,同情黄巾军也不足为奇。大郎听闻皇甫嵩将军屠戮黄巾军,心中郁结难安,才一病不起,可对?”

陈宫如此说话,陈旭却也并不惊讶。典韦来时,他就将话说得非常明白了,以陈宫的智谋,想要猜出这些,并不足为奇。

微微叹了一口气,陈宫起身,说道:“我幼时亦是家贫,百姓的生存状况我又何尝不知?然大汉虽然腐朽,黄巾军却绝不能成事,大郎如此作为,将来恐成大祸啊!”

陈旭闻言,心中一凛。

46。第46章 再议黄巾

郡中官吏听闻东武阳名士陈宫来到濮阳,前去看望陈旭,他们不敢怠慢,全都蜂拥而至,想要与陈宫相见。

陈宫虽然算不上是闻名四海的名士,但好歹是出自东郡。

自古以来,人们的乡土情结都非常严重,本地若是能够出现一个名士,当地的士人也会与有荣焉。

东郡人杰地灵,有名的士人不在少数,但是如同陈宫这般,被当代大儒称赞的却并不多见。

郡中官吏大多都是本地出身,自然愿意结交陈宫这等名士,若能够借此与边让扯上关系,在这个注重名望的时代,更胜过为官一方。

他们初时见陈宫前来探望陈旭,还颇为惊讶。毕竟陈旭虽然有些名声,但是桥玄称赞他的话尚未传扬出去,并未被众多有名望的士族所接受。

有几个知情人士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后,众人才恍然大悟,而后对于陈旭更是刮目相待。

先被桥玄看重,又有陈宫这样的名士为族叔,若是他能够勤奋读书,再靠着桥玄的名声结交一些当世大儒。

如此一来,他虽然出生贫寒,毕竟祖上光辉过,很容易被士族接受,前途将不可限量。

虽说两脉陈氏关系有些疏远,但是毕竟有血缘关系,在这个对宗族观念非常看重的时代,只要是同族,哪怕关系再偏远,若是族中有了值得培养的后辈,身为长辈定然会不遗余力地栽培。

陈宫能够放下身段前来看望陈旭,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众人再次探望过陈旭的身体以后,说了一些保重的话,陈宫就被邀请前往郡守府,只留下陈旭一人仰望屋顶,思考着陈宫跟他说的话。

典韦因为东武阳杀敌有功,被桥瑁任命为濮阳义军副首领,在陈旭病重的这段时间里,暂时执掌兵权。

典韦在桥府躲避过,字也是桥玄所起,也算得上是桥氏党羽。如此一来,郡中军权就被桥氏牢牢掌握在手里。

陈虎、陈旭两人虽然闲时全都侍立在陈旭左右,悉心照料,但他们毕竟也要忙于军中事务。大多数时间,陈旭都是由陈家村子弟照看。

由于东武阳的杰出表现,桥宇被派了过去,封赏有功士卒,出门在外,自然也无法看望陈旭。

“哎,叔父所言,我何尝不知?但是难道要我眼睁睁地看着黄巾军一再被人屠杀么?”陈旭痛苦地抓住自己的头发,心中混乱不已。

他的灵魂来自后世,前世的他虽然是个宅男,却很爱国,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愤青’。

每当他想起几十年战乱下来,华夏锐减的人口,以及后来五胡乱华,汉人们的悲惨生活,他就感到莫名的愤慨。

虽说在后世,真正华夏人的血统,早已跟无数胡人混杂在一起,甚至连陈旭自己,都可能拥有胡人血统。但是陈旭,他仍然不愿看到胡人在华夏大地上肆虐。

在后世,他看到悲惨的历史,除了愤怒,并不能做些什么。但是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他就想改变些什么,想为汉人多留点元气。

然而,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陈旭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所以他才感到迷茫。

陈宫在屋中跟陈旭说了很多,特别叮嘱陈旭要与黄巾军划清界限。

他说,虽然天下大赦,陈旭杀掉张其一家的罪状被赦免,并且深得桥瑁器重,而且杀退黄巾军有功。

但是十常侍把持朝政,张恭见自己亲戚被杀,绝不会善罢甘休。

以前陈旭逃逸,张恭抓不到人,只能忍下这口恶气。但是陈旭现在执掌濮阳兵马,名声鹊起,张恭再想对付陈旭的话,简直是易如反掌。

纵然陈旭立下再大功劳,张恭还可以给陈旭扣上一个私通黄巾的罪名。

这个罪名看似有些不可思议、滑天下之大稽,但是陈旭与现在的黄巾渠帅王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