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 (第1/4页)

黄巾士卒见到自家渠帅并不怪罪自己,心中感动不已。

他回答道:“我等大多都是粗鄙农户,目不识丁。往常家中生了小孩,也不会取名。田先生平易近人,但凡有人前去让他帮忙取名,他都不会推辞。”

“家中若有亲人外出,想要给他们写信,只要找到田先生,他也不会拒绝。”

“若是哪家有人去世,想要找人代写祭文,田先生亦会出手相助。”

“不仅如此,每次田先生给人帮忙,总是分文不取。若有人执意答谢,反而会惹得田先生不快。”

“田先生自己家中本来颇为富裕,但是先生总是救济街坊、村落贫困之人。旷日持久之下,家中亦是变得有些拮据。”

“如此一来,整个巨鹿县城,有很多人受过先生恩惠,县内更是无人不知田先生名声。”

陈旭闻言,沉默不语。

他没有想到,在东汉末年,还有一个像田丰这样平易近人的名士。

自古以来,名士虽然拥有自己的风采,但往往也是清高无比。他们虽然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却也不会对普通百姓太过亲近。

说到底,士大夫是整个帝国的上层人物。他们与普通百姓之间,就如同一个富豪与乞丐之间的关系一样。

富豪可能会同情并施舍乞丐,但是绝对不会用心去帮助乞丐。

但是田丰,他在这个时代,却是真心帮助普通的百姓。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得到巨鹿百姓的爱戴,才能使得陈旭帐下的黄巾军拼命维护他。

乡间的土路并不好走,特别到了晚上,更是如此。纵然是星空漫天,陈旭等人还是不敢骑马快速奔驰。

众人刚刚来到田丰所在的村落,就听见几声激烈的犬吠之声。

整齐的马蹄声,扰乱了村庄的静谧,村庄里的男子们,都拿着菜刀、棍棒走了出来,面怀恐惧地望着这些黄巾军的骑兵。

这些人,都是张角的同乡,曾经也有很多人加入过太平道。

但是自从张角举兵造反之后,他们生怕自己遭受牵连,再加上生活勉强能够过得去,就纷纷退出太平教。

众人对于自己曾经加入过太平教的事情,更是守口如瓶,生怕官兵来找麻烦。

然而,现在黄巾军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众人不知道黄巾军的目的,自然心中惧怕。

他们来此,是为了秋后算账,还是前来抢劫?

虽然黄巾军在普通百姓中间的名声比较好,但是面对几百个全副武装,深夜来访的黄巾军,百姓们仍然感到莫名的寒意。

村中举起的火把,照亮了小半个村庄。陈旭等人立于马上,静静地看着眼前慌乱的百姓。

忽然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他头戴纶巾,腰悬佩剑,排众而出。

此人身体消瘦,眼睛灵动,身材一米七二左右,有些不苟言笑。

他昂然而立,扫视了一眼陈旭等人,突然把目光,放在那个向陈旭介绍田丰的人身上。

只见他怒气勃发,拔剑而出,指着那个黄巾士卒喝到:“汝为巨鹿本地乡人,却引贼人前来进犯乡邻,真是不当人子!”

那个黄巾士卒闻言,满脸羞愧,滚鞍下马,跪在地上说道:“我家渠帅并无冒犯乡邻之意。只是听闻田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特意前来与先生相见。”

陈旭闻言,大吃一惊,在心中暗暗想到:“莫非这个青年便是田丰?他怎么会这么年轻?”

田丰给后世之人的形象,是个刻板、正直而又睿智的老头。若是在此之前,陈旭完全没有想过,田丰会是一个年轻的翩翩美男子。

然而,此人若不是田丰的话,那个黄巾士卒又怎会叫他‘先生’。

田丰的年龄并未在史书上记载,但是若仔细分析,也可以看出现在的田丰年龄并不大。

首先,历史上的田丰曾与郭嘉为友,就连郭嘉才开始投奔袁绍,也是在田丰的鼓动下才去的。

而郭嘉现在,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屁孩。若是两人年龄相差甚远,又怎会成为朋友?

《后汉书》和《先贤行状》都记载过田丰,把两处的记载结合起来,就能大致勾勒出田丰投奔袁绍以前的事迹。

田丰自幼天姿聪慧,少年时丧亲守丧,守丧的时间虽然已过,但他仍笑不露齿,因此为乡邻所器重。

而且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征辟,推荐为茂才,后来被选为侍御史,因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于是弃官归家。不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