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种“平衡点”很难掌握。尽管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本就有限,许多父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也不肯付出精力用于倾听。他们可能认为,假装倾听或顶多是有选择地倾听,已经是真正的倾听了。这只是自我欺骗,目的是掩盖其懒惰。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倾听者做到全神贯注。你不可能一边“倾听”别人说话,一边去忙活别的事情。父母应该把别的事放到一边,真正把倾听的时间用于孩子,而且它也必须是属于孩子的时间。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包括你不佳的情绪或别的念头等等,就意味着你不愿真正倾听。其次,把注意力放到六岁孩子的讲话上,需要的努力甚至多于倾听一次演说。六岁孩子的讲话通常是不规律的,有时语言像泉水那样汩汩涌出,有时中间还有大量停顿和重复,更使你很难集中注意力。另外,孩子所说的事情,难以让成年人持久地感兴趣;出色的演说家却能够使观众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他们的演说。换句话说,倾听六岁的孩子讲话,通常是相当枯燥的,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假如你能够做到,就是真正的爱的行动。事实上,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关注的艺术(3)

可是,你又何必为此感到烦恼呢?为什么不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倾听一个六岁孩子单调、枯燥、喋喋不休的话语上呢?首先,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你给孩子的尊重,等同于给某个一流演说家的尊重,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进而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第三,对孩子倾听得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特别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对孩子的了解少得可怜,那么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无意去学习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还要深入。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到更多。他们学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而且动作流畅、敏捷。

上面针对的是六岁的孩子。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听与不听的平衡点也会改变,但总的原则没有什么变化,即,不论年龄有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尽管父母与年幼孩子的沟通,更多的是通过非言语的形式,不过仍需给予全部注意力。你不可能一边想别的事情,一边和孩子玩“拍手游戏”。玩游戏时三心二意,你就有可能培养出做事三心二意的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倾听的总体时间,显然要少于六岁时期———他们讲话的目的性更明确,不像幼儿时期那样随意。不过一旦他们开口讲话,和小时候相比,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子女需要倾听,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有一位30岁的专业人士,因过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忧郁症。他清晰地记得,同样是专业人士的父母,几乎从不听他讲话,偶尔勉强聆听,也每每抱怨他婆婆妈妈、说话啰嗦。22岁时的一件事,最令他痛苦和伤心。当时,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论述当时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的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他有过高期望的父母,也为他的优异表现感到骄傲。遗憾的是,尽管他把论文影印本放在家里,而且是位置最明显的客厅,但整整一年时间,父母都视而不见。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时间去读一读,但他们根本未曾翻过一次。“要是我主动开口,要求他们阅读我的论文,他们一定不会拒绝。”在治疗即将结束时,他说,“只要我鼓起勇气说,‘拜托你们读读我的论文好吗?我希望你们了解我写的东西,评价一下我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可是,那样做,无疑是哀求他们听我说话。我都22岁了,还主动要求他们关注我,这让我无法接受。靠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