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帧钡然�梗��俏��掖⒈覆聘坏乃�凇�

说了如此之多,那么究竟哪一种方法更有效呢?

答案是全部否定,如果这些方法确实有效的话,财政危机便不会出现,那些封建王朝也同样不会覆亡,实际上,无论是两种方法中的何者,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吃紧的状况。

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方法就是在货币上做文章,即选择大肆发行货币,发行大额货币,降低货币含金量、发行劣币等等,通过货币作为媒介,从民众的手中掠夺财富。然而,这样的方法尽管会在一时之间迅速聚敛财富,却会产生一个随之而来的效果——货币购买力下降,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则更会导致大规模民变的发生。

历史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仍然要算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

我们知道,明朝在进入末期之后,在北部边境要面对蒙古部落的持续骚扰,东北部则要面对新兴女真部族的强力挑战,而在万历年间所发生的援朝战争,以及东部沿海持续不断的倭寇祸乱,更是加剧了其实力的消耗,最终使得明朝在面对大规模民变的时候,终于无力*以至于覆亡。

正因为如此,军事上的失败,被认定为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在几十年来的史学界研究中,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定论。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明王朝在军事上的失败仅仅是表象,而蕴含在这个庞大机体内部的财政危机,才是导致整个巨人倒下的毒瘤。

根据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事上危机重重不可怕,西汉王朝立国之初,既要应对匈奴人,又要腾出手来打败七个诸侯王的同时叛乱,仍然能安然过关;清王朝康熙年间,面对三藩之乱与台湾郑氏父子的大举进攻,也得以获得胜利,延续寿祚。

所以这样看起来,最可怕的不是军事上的危局,而是面对这样的危局,毫无能力去着手解决,这种能力既体现在对形势的判断与把握上,也体现在对军事计划的保障与供给上,如果说前者是一个国家在危局中的软实力的话,那么后者就可以称之为硬实力。

那么,明王朝是否具备这两大实力呢?前者属于史学范畴,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只在财政层面上论证一二。

按照《中国财政史》上面的说法,早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时候,国家财政年收入仅仅为四百万两白银,而每年的支出却已经达到了四百五十万两,而这时距离王朝最后的崩溃,还有四十余年的时间。

金融治国之道:封建王朝的财政危机(3)

央视热门节目《百家讲坛》在前一段时间,推出了一部《风雨张居正》的专题节目,通过节目我们了解到,张居正在执政期间,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由此为沉疴遍体的明王朝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而在此时,这一次改革刚刚结束,明王朝的中兴局面也还尚在维持之中,然而即使是在这种居恒无事、四海升平的情况下,财政尚且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那么当国家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其后果难以设想。日后曾有财政史专家专门研究过,如果能够让这种局面*持十几年的话,就足可以保证明王朝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消化掉所有的财政风险,实现全国战略的稳定。

可惜,上天并没有给明王朝这样的机会。

说到底,上天并不是无形的存在,它正是当时的政治形势。

就当明朝君臣尚沉浸在“中兴局面”所带来的一团和气里时,全国的民众情绪已经呈现出沸腾之势。而在此同时,来自辽东地区与女真族的战事,就更加令局势变得雪上加霜。

或许在当时的外族看来,此时的明王朝仍然是一个拥有强大实力与疆土的庞大帝国,它仍然控制着亚洲大陆上最大的一块版图,拥有数个属国,俨然不可一世。

然而,看上去规模惊人,实力惊人的大明,其实缺的只有一样,那就是钱。

想要维持这个巨大帝国的正常运转,想要将与女真族的战争进行到底,或者说保证抵御女真族的不断进攻,都是需要来自财政的强力支持。而事实上,明王朝绝拿不出这样庞大的一笔钱来保证年度正常运行。

于是,这就相当于宣告了明王朝的命运——看着一大四大,实际上却病入膏肓。

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为了应付北部的战事,明王朝开始逐步增加赋税,然而这些新增的税额,却并没有对财政状况形成缓解,到1628年崇祯帝即位的时候,其财政赤字仍然维持在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